高中地理说课稿【通用4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一
标题:探寻地球的奥秘——地理中的板块构造
【引言】
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迹的星球,而地理学正是帮助我们揭示地球奥秘的学科之一。本节课将介绍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板块构造,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地貌演变和自然灾害形成的影响。
【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明白了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那么,地壳是如何分布在地球表面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主体】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在不断运动中,由大块的地壳板块组成的现象。地球上有7个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着。这种运动是由地热运动和地球内部的构造引起的。
二、板块构造的类型
板块构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型、隆升型和沉降型。
1. 边界型板块构造:板块之间发生相互碰撞或剪切,形成了地震带和火山带。例如,太平洋板块和南美洲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安第斯山脉。
2. 隆升型板块构造:板块之间发生挤压和隆起,形成了山脉和高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
3. 沉降型板块构造: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和下沉,形成了洼地和海洋。例如,大西洋中部的中大西洋脊就是板块分离形成的。
三、板块构造的影响
板块构造对地球地貌演变和自然灾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地貌演变:板块构造使地球表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山脉、高原、洼地、海洋等地貌。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和侵蚀形成了壮丽的山川景观。
2. 自然灾害:板块构造使地球上发生了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例如,太平洋火环带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经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板块构造,以及它对地球地貌演变和自然灾害形成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地理学中更多的奥秘,为保护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二
标题:探索地球之美——地理中的气候变化
【引言】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而气候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系统之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本节课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地理学中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有注意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主体】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例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地球上温度升高。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涝、风暴等。同时,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等现象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对农业、能源、旅游等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干旱和洪涝导致农作物减产,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城市的发展等。
3. 社会稳定: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问题,进而引发冲突和移民潮。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1. 减排措施:各国应加强减排工作,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例如,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 适应措施:各国应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计划,提高社会和经济的适应能力。例如,改善农业灌溉系统、加强城市防洪措施等。
3. 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例如,通过国际谈判和合作,制定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计划。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理学中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讲述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两部分内容。是工业区位论部分内容的延伸,又是新旧工业区部分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较为简单,没有过于繁琐的理论和记忆性内容,只需学生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益而采取的经营策略。
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德育目标: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问题要顾及利弊两方面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即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教学难点:即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二、说教法
讲述法
三、说学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学习难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并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释一般的工业现象。因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简单的机械拼凑,无论是在工序上存在工业联系还是仅仅在空间上存在工业联系,它们都一同构成了具有协作关系的工业地域。所有工业集聚的原因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取更大的效益。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的现象,它往往发生在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是现代交通、通信技术发达以后产生的工业现象,目的是为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以节约开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工业集聚不一定就要优于工业分散,而工业分散也不见得就比工业集聚来得高级,它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说过程
课文引入前有必要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作为本章基础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在本节中提到,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学的进程。接着针对本节课所讲述的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提出现实生活中所对应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例如,电子产品的原件标示了许多生产国的名字;工厂总是集聚在工业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个地块上。两个例子分别是对工业分散和工业聚居两种现象提出来的,很具有代表性。我们往往很忌讳在正式的课堂上掺杂有考试的内容,这就如同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一样,其实不妨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问题的转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内容,让常见的考试内容化作案例融汇在课堂中,将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接下来需要讲授的是工业集聚的内容。首先要对工业集聚的两种模式进行讲解。对于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语道破它的关键所在: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即可。而对于空间上的工业联系,学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现纰漏,将这种联系看作是布袋里的沙子,彼此间并没有什么关联,都是人为撮合在一起的。其实地域上的工业联系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需要彼此间的合作。而一定的工业区域内也并非任何企业都是可以进驻的,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类似的企业集聚在同一工业区内,它们共同打造着一个文化品牌。因此对于本段内容的教学我将尝试着将工业园区的先进理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这一工业集聚的现象。
下面要针对工业地域内部的工业联系进行讲解,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我会将钢铁、石化、机械加工等工业部门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工业上的联系方式与构造,进而对于工业的发育程度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对简单了。
紧接着需要讲述的是工业分散的内容。工业分散是建立在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与手段上的。它主要针对的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目的是根据原件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生产地域,利用其各异的优势条件以节省开支。由于案例都是针对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而提出的,因此在这段教材的教学中我会注意避免将工业分散这一现象描述得更为高级。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它们之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最后将进行课堂小结,由于本节内容较少且相对简单,可以在最后适当添加部分练习题,重点考察一二两节的相关知识点。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