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樟树》说课稿【推荐3篇】
《宋庆龄故居樟树》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重返历史的长廊——宋庆龄故居樟树
导语:宋庆龄,中国近代伟大的女性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她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影响着无数人。宋庆龄故居樟树,是她曾经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她追求平等和进步的见证。本次说课将带领学生们重返历史的长廊,了解宋庆龄的事迹和精神,感受她为中国和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说教材
教材的选取:通过阅读《宋庆龄故居樟树》一文,学生将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她在中国和世界的贡献以及她的追求和理想。
教材的重点:
1. 学习宋庆龄的生平事迹,了解她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以及她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角色。
2. 理解宋庆龄的思想和信念,包括她对妇女权益的关注、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态度以及她的国际主义精神。
3. 探究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了解这座建筑的特点和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认识她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贡献。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文本中获取有关宋庆龄的信息。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伟人和英雄的敬仰和追求。
二、说教法
本次说课将采用多种教法,包括讲授、讨论、展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
1. 讲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介绍宋庆龄的生平和事迹,让学生了解她的贡献和追求。
2.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宋庆龄的思想和信念,引导他们思考女性权益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3. 展示: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宋庆龄故居樟树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和感受宋庆龄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激发学生对宋庆龄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伟人的影响力和价值。
2. 教学展开:讲授教材内容,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加深学生对她的认识和理解。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宋庆龄的思想和信念,引导他们思考女性权益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宋庆龄故居樟树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伟人的精神。
5.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
四、说教学资源
1. 教材:《宋庆龄故居樟树》一文
2. 图片和视频:展示宋庆龄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她的形象和贡献。
3. 考察地点:宋庆龄故居樟树,提前联系好相关部门,确保学生的安全和秩序。
五、说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够理解和解读宋庆龄的思想和贡献,以及实地考察中的表现。
通过本次说课,学生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宋庆龄的生平和思想,感受伟人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同时,他们也将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伟人的敬仰和追求。
《宋庆龄故居樟树》说课稿 篇三
《宋庆龄故居樟树》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宋庆龄故居樟树》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