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说课稿(实用6篇)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神话故事,更是对我国古代治水智慧的总结和传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将通过讲述故事、观看相关视频和进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首先,我将通过故事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将向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整个过程,包括洪水的来临、大禹的治水经验和治水方法等。通过故事的讲述,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大禹是如何面对洪水的威胁,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治理洪水的。
接下来,我将放映一段与大禹治水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我将提前准备好一些问题,让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比如,我可以问学生大禹治水的方法是否可行,他们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治水方法等。
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经验,设计一个自己的治水方案。每个小组都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提出一个可行的治水方案,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向全班分享。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同时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治水故事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在这堂课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大禹治水》这个古代神话故事,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培养勇敢面对困难和环保意识。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观看视频和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相信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则,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英雄事迹。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智慧和勇气,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学习《大禹治水》,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
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大禹治水》这个故事。首先,我将通过故事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整个过程,包括洪水的来临、大禹的治水经验和治水方法等。通过故事的讲述,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大禹是如何面对洪水的威胁,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治理洪水的。
接下来,我将放映一段与大禹治水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我将提前准备好一些问题,让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比如,我可以问学生大禹治水的方法是否可行,他们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治水方法等。
然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经验,设计一个自己的治水方案。每个小组都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提出一个可行的治水方案,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向全班分享。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同时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治水故事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在这堂课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大禹治水》这个古代神话故事,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培养勇敢面对困难和环保意识。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观看视频和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相信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三
【说课内容
】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禹治水》。
【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述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
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通过分析教材并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苦,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服洪水为民造福的。
现在的孩子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加上故事背景时代久远,因而对大禹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通过朗读、想像、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角色体验的方法加深理解和体会。
【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有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读中感悟”的方式,运用创设情景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和交流。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说学情、说学法】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和阅读技能。他们喜欢朗读,想象丰富、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本节课学生通过“读、思、议、悟”自主参与、积极学习,构建了有活力的课堂。
【说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我从谈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引入课题,解题。通过两个同音字“治”与”制“的比较,学生既区分了字义,同时又用“治理、制服”这两个词统领起全篇,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整体感知后观看洪水泛滥的视频,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灾情的严重、百姓无家可归的处境以及大禹此时此刻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渲染了心理氛围。。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来贯穿本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巧抓想象点,学生“情感蔓延”
情动才涌。我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想象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通过想象体会到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运用朗读的牵引。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对“禹下决心治理洪水”“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等重点词语、句子读的训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看到大禹治理洪水的决心、用心、恒心、责任心,从而感受到大禹治理洪水的顽强意志。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饱满起来。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这段内容的教学,先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体会一连串数量词的运用的精妙。
再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站在禹的儿子的角度想一想:缺失父爱的童年,他的童年少了多少欢乐?接着设定典型场景进一步渲染:大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跑去问母亲。他会怎样问母亲?母亲怎样回答?用问答再一次拨动学生心弦,学生领悟到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大禹为了让千万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舍小家顾大家。引出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此时再让学生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禹?至此,大禹的勇敢无畏、智慧、无私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了根,人物变得立体。学生在境中悟情,读中思索,体会了大禹的伟大精神,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漫长的13年,大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引入第四段的教学。这段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看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图片,理解“安定”。教师追问:是谁给老百姓带来的这样的日子?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和课文开头的一幕人们无家可归的生活状态对比,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最后升华情感:教师再一次质疑: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大”禹?从“大”字体会人们对英雄的尊重和爱戴。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五、全课总结,课外拓展
全课结束,我对大禹的精神进行小结,指出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推荐阅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
有兴趣的同学搜集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练习的设计,将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增加积累,拓展视野。【说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意志坚,
踏遍万水和千山。
三过家门而不入,
英雄美名代代传。
这节课的板书是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连结成诗的形式呈现的,是对大禹人物精神的概括提炼,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四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本课讲述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这节课介绍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方法独立自主的识字,读准字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洪水的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为、难点:
1识字方面:掌握“婚、鲧”的字音,“禹、塌、牲”的字形。理解“倒塌、淹没”等词的意思。
2内容方面:抓住“淹没、倒塌、冲毁”等词语感悟洪水泛滥的景象,为下文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
教学方法与理念:
一、明确主题,养成习惯。
对于当今社会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从小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出示本单元主题:奉献。(师)你能按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奉献吗?(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师)唐.李商隐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蚷成灰泪始干。”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就有许多具有奉献精神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
二、了解人物,进入课题。
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因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禹的资料不仅有效地开发了课本资源,而且也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体现的精神做了准备。(出示大禹头像)(师)同学们课前收集了许多大禹的资料,一定对大禹有了一些了解,谁愿意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教师出示电脑)(师)关于大禹提传说有许多许多,我们要学习的是广为流传的一篇《大禹治水》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和教师一起来书空“禹”字。(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那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
三、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婚、鲧”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师)课文中又来了一些“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3出示生词。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方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息壤”的意思;“塌、牲”的字形结构;“叮嘱”的近义词;“拄”有几个兄弟?
4(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倒塌、淹没”等词来体会。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2叶圣陶:“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情感。(师)你们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谁愿意带着你的感悟再来读一读课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读课文。
五、交代学习内容,明确下节目标。
(师)面对这灾难,人们多么渴望有人能把这洪水治服。见到人们受苦,鲧、禹父子站了出来,他们是怎样把洪水治服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大 禹 治 水
上古英雄 洪水泛滥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
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
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二、说学情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这是时代的局限。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大禹”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大禹”的名字,并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让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六
一、说文本
《大禹治水》这篇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着力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顽强治水,一心为民的英雄形象。这一英雄形象不是平面的、脸谱化的,而是生动可感的,是在课文展现的几个场景中一步步深化,逐步丰满立体起来的。洪水肆虐,百姓遭难,大禹决心治水,初现英雄形象;治水过程异常艰辛,大禹不畏艰难,吃尽辛苦,英雄的顽强意志使人震撼,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献身精神
让人感动,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治水成功,百姓讴歌,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时本文
还具有一定的情节,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都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和语言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认识,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为本课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文
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没倒),认识一个偏旁(衣字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体会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2、创设整体情境,同时发展想象,在情境中明理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展开品读、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这一人物形象,领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
本课我打算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生字词,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创设情境,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
;第三课时,复习巩固,指导背诵,指导书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以及教学内容。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本课时,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再现、现场表演等多种方法创设“受命于危难——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激英雄”等四个小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多维度、立体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明理、悟情课文二自然段中的“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以及第三自然段中的“13、三、一、十”等数量词深刻描绘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辛,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充分品读,同时展开想象,多渠道、多方位的与文本积极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思路
1、迁情入境初现英雄形象
教学开始播放滔滔洪水席卷大地的场面。强大的视觉冲击定会让学生有所感触,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接着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场面你的心情如何?学生会动情地说心情很难受、悲伤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文字结合画面带来的双重刺激更好地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方位的想象。进而使学生凭借想象,深刻体会出洪水给老百姓造成的伤害之大。这时老师适度地向课外延伸:是啊,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有人去治理过洪水但都失败了,洪水反而越发肆虐。难道老百姓就将永远生活在灾难中吗?这时大禹出现了,他决心排除万难,治理洪水。在老师的语言渲染中,大禹这一英雄形象初现了。学生也将自己对洪水的'愤恨、百姓的同情转移到了对大禹的上。,接着问学生: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拉进了学生与本文
主人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将学生带进了治水的情境之中。
2、品读、想象凸现英雄形象
紧接着第一小节的提问说:是啊,大禹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治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读读想想画画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词的概念若能与生动、形象、真切的事物以及学生已有的表象、感受、经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就能比较准确比较深刻的理解词的意义。所以当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吃哪些苦呢?新课标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见闻结合起来,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对教材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学生可能会说“大禹在深山老林里走路时,会被毒蛇咬伤,甚至会生命垂危;大禹在挖河时一不小心就会被洪水冲走;夏天时会被晒得中了暑、冬天会被冻得浑身发抖”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深刻的体会出了治水的艰辛。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治水的艰辛,大禹的顽强,进一步深化了英雄的形象。
3、想象、表演深化英雄形象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一干就是13年,这时出示第一句话,引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与文本进一步产生对话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可能会问: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看一看?等等。同时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大禹的英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进一步高大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小结
到:是的,这么多年了,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时出示第二句话,填读。接着老师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有一天,大禹的儿子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样回答他呢?让学生带着设定的问题分组进行表演。学生表演虽然稚嫩,但是表演中有理解,有感悟,有想象,有拓展……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感悟。学生的表演结束后老师趁势说到:大禹难道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看呀!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此时,你想替大禹对他的妻子、儿子说些什么吗?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人文性与思想
性进一步整合,有意识的将思想
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当学生的被大禹的献身精神
所打动时,紧接着问到:你此时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大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了再一次的深化。
4、升华情感完美英雄形象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出示洪水制服后的的画面,问学生: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与第一自然段形成了对比。这种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呢?(是大禹)所以人民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引读最后一句话)学生也在思、说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在这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
性: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中有对大禹的崇敬、佩服,有对大禹的感激、歌颂。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学生在此感悟中,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