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木兰从军》说课稿(优质3篇)
第四册《木兰从军》说课稿 篇一
《木兰从军》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的一部分,它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被人们奉为英勇和坚韧的象征。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木兰从军》,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的情节、人物特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背景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开头部分,了解木兰家庭的背景和她的个人情况。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木兰要代父从军?她的家庭状况如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人物特点。木兰是一个勇敢、聪明和顽强的女子,她不畏艰险,毅然决然地代父从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木兰的行为和言语,了解她的品质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分析,如木兰的父亲、军队中的士兵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角色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主题。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木兰从军》想要表达什么主题?是关于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还是关于家庭的责任和爱?让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和自身经验,得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表达。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木兰从军》这个故事,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对性别平等和家庭责任的思考,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四册《木兰从军》说课稿 篇二
《木兰从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以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木兰从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性别平等和个人价值观。
首先,通过展示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事背景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开头部分,了解木兰家庭的情况和她的个人特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木兰要代父从军?她的家庭背景如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人物特点。木兰是一个坚韧、聪明和勇敢的女子,她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木兰的行为和言语,了解她的价值观和品质。同时,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分析,如木兰的父亲、军队中的士兵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角色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主题。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木兰从军》想要表达什么主题?是关于女性的力量和勇敢,还是关于家庭的责任和爱?让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和个人经验,得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表达。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木兰从军》这个故事,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性别平等和个人价值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生观。
第四册《木兰从军》说课稿 篇三
苏教版第四册《木兰从军》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的是苏教版第四册《木兰从军》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现在我以《信息技术,让低年级语文课堂“活”起来》为题向大家做个汇报。
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为学生架设通向文本深处的快速通道。
《木兰从军》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改写而成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尚不完善,对历史故事发生背景了解甚少,缺少对文本进行想象的素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扎实语文基本功为前提,找准信息技术与文本教学的最佳整合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料,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略)并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略)。
二、准确诊断、有效实施——以信息技术作为深入文本的有力支点。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①字词复习;②抓住关键词语“理应”,理解词义,设置核心问题:“木兰应不应该去从军?”激发阅读兴趣;③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感悟木兰是一位热爱祖国、尊老爱幼、英勇善战的女英雄;④拓展延伸。
下面,我重点说说几个整合点。
1、创设情境——“活”化经验表象,走进文本世界。
(整合点诊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被迫”还是“自愿”?木兰是一名看似柔弱的女子,却身陷“国之忧”、“家之忧”的双重矛盾之中。父病弟小,“家之忧”自然不难体会;但要理解万分紧急的“国之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如若单纯地由老师说教讲解,形式枯燥,也不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整合策略):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提供了丰富可感的视频资料,配以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课文朗读,木兰甘愿女扮男装、为国为民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下了一道有形的印痕。
类似的环节还有:借助古文,播放可视、可听的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木兰在军旅途中经历的千难万险。
(实施要点):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我适时示范、讲解与补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吮吸文本中的人文素养。
(效果检视):事实证明,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有所观、有所思、有所感,不知不觉走入文本深处,感受到主人公的可敬可爱,自然也读得好、悟得准、说得棒。
2、增强交互——“活”化主体意识,提高语言素养。
(整合点诊断):“木兰从军前说服家人”这一环节既是深度感知人物形象的过程,又是进行言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呢?
(整合策略):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选择功能,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对象,进行角色扮演。父亲、母亲、弟弟的语言是课件中预设的,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范例,又避免了对话时的重复和雷同。交流对象明确,言语内容要求明晰,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操作要点):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创设了多种言语对话的情境。我及时对学生的表达情况作出了恰当的评价与完善,这样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意义建构——“活”化记忆储存,建构英雄形象。
(整合点诊断):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豫剧名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如何解决拓展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这对突出的矛盾呢?
(整合策略):我再次寻求信息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它快速便捷、选择自主、信息丰富的功用。此时学生头脑里已深深印记下 “女英雄”花木兰的伟大形象,这时启迪他们说说头脑中已知的女英雄,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点击最想了解的女英雄,丰富对英雄人物的记忆储备,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效果检视):这一环节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价值意义的构建,学生兴味盎然,学习英雄精神的决心油然而生,目标达成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三、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合在文本解读、言语训练与意义建构之中之中,“活”化了语文课堂教学,达成了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的统一。
四、实施剪影。
敬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