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实用6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简单的自由落体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否正确设计和完成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复习并巩固他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 实验设计(10分钟)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要求学生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合理选择实验装置和测量工具。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实验曲线,观察和分析曲线的形状和特点,并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5. 结果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两个铁球是否在同一时间着地,并给出理由和解释。

6. 拓展应用(5分钟)

通过提出一些扩展问题,引导学生将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7. 归纳总结(5分钟)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实验结果,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8.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问题,并准备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还需要更加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简单的自由落体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否正确设计和完成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一个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实验设计(10分钟)

通过向学生介绍实验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设计实验。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实验曲线,观察和分析曲线的形状和特点,并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5. 结果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两个铁球是否在同一时间着地,并给出理由和解释。

6. 拓展应用(5分钟)

通过提出一些扩展问题,引导学生将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7. 归纳总结(5分钟)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实验结果,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8.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问题,并准备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还需要更加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篇三

  一、 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的意思,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 说教学流程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同学们,一位哲人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对那些既定的事实产生过疑问,并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

  3、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二)质疑问难

  (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两个铁球为什么同时着地?

  (2)"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三)、深入文本

  1、师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通过与“相信”的比较中理解“信奉”, 有多少人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 师指导学生注意通过神态、动作和语气来表现责备。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 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 先抽学生谈,然后大屏幕展示落地过程。

  2、但当时的伽利略,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他信奉了吗?是怎么想的?学生在书上找出,再大屏幕展示: 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以4人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从对比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体讨论交流后观看大屏幕展示两种落地情况,让学生明白其观点的矛盾性。面对这样的结论,伽俐略怎么做的?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 (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3、 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4、 让学生用书来做做这个试验。

  5、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为什么有人说他胆大妄为呢?由胆大妄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 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面对这样的科学氛围,用“伽利略如果 ,就会 ;但是,如果 ,就会 。最终他选了 。”渗透说话练习,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面对危险,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同时落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公开向权威挑战,在比萨斜塔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何采访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现在有何表现,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总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能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

  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四、人物介绍: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寻常”是什么意思?“很不寻常”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伽利略“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真理。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 “略”。

  二、初读课文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⑵ 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更正 的确 胆大妄为

  ⑵ 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⑶ 指导“释、辩”的字形

  ⑷ 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文

  1、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个句子)指导:

  ⑴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⑵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⑶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⑷ 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 集体交流。

  6、小结。

  四、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亚里士多德=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不要读成“zh2o”、“zh8”等音;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相关文章

力的作用物理课说课材料(精选3篇)

一、教材1、教学内容:上科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物理P1252、教材简析: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力的作用》说课材料。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以学...
稿件2015-04-08
力的作用物理课说课材料(精选3篇)

小学家长会讲话稿(优选6篇)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讲话稿,讲话稿一般是开会前或出席重要场合前准备的发言稿。写讲话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家长会讲话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家长会讲话...
稿件2018-06-09
小学家长会讲话稿(优选6篇)

学子宴主持稿(优选3篇)

各位女士、各位嘉宾、各位亲朋挚友 合:大家好! 女:今日,初秋丽日,艳阳高照; 男:今日,微风祥和,百花绽放。 女:今天是个好日子。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以及备战高考的顽强冲刺,王志远同学终于以优异的成绩...
稿件2011-07-01
学子宴主持稿(优选3篇)

三八妇女节发发言稿【精彩6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言稿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那要怎么写好发言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八妇女节发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八...
稿件2019-08-09
三八妇女节发发言稿【精彩6篇】

冬天检修安全稿件范文精选16篇(经典3篇)

冬天检修安全稿件范文 第一篇亲爱的同学们:近期开始降温,元旦和寒假也将陆续到来,冬季是用电安全隐患和各类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为了保证广大同学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祥和、温暖”的学习、...
稿件2017-04-03
冬天检修安全稿件范文精选16篇(经典3篇)

高三期末的家长会发言稿(优秀5篇)

高三期末的家长会发言稿应该怎么写?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三文科期末家长会发言稿,欢迎大家阅读。高三期末的家...
稿件2016-03-08
高三期末的家长会发言稿(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