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说课稿【通用3篇】
大提琴说课稿 篇一
标题:大提琴的起源与发展
大提琴,是西洋乐器家族中的一员,也是弦乐器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它的音域低沉,音色深邃,被誉为“音乐的贵族”。本次说课将以大提琴的起源与发展为主题,介绍大提琴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以及演奏技巧。
一、大提琴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大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意大利。当时,人们发现了一种类似大提琴的乐器,称之为“大提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提琴在欧洲各地逐渐流行起来,并成为西洋乐队的一员。在18世纪和19世纪,大提琴逐渐发展成为独奏乐器,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巴赫、贝多芬等都创作了大量的大提琴独奏作品,使得大提琴在音乐界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大提琴的结构特点
大提琴是一种弓弦乐器,它的外形呈现出长颈、大腹、弯曲的形状。大提琴的主要部件包括琴身、琴颈、琴头、弓杆和弦等。琴身由桦木制成,琴颈和琴头通常采用榉木制作,弓杆则由乌木制成。大提琴的琴弓是由马尾毛和木质弓杆组成,演奏时需要借助琴弓的运动来产生乐音。大提琴共有四根弦,分别为A弦、D弦、G弦和C弦,音域从低音的C2到高音的A4,共有四个八度。
三、大提琴的演奏技巧
大提琴演奏技巧繁多,其中包括左手指法和右手弓法两个方面。左手指法主要指的是演奏时的指位和按弦技巧,包括手指的放置、按弦的力度和速度等。右手弓法则是指琴弓的运动方式和力度控制,包括弓的抓握、弓毛的位置和弓弦的力度等。大提琴演奏的技巧要求高,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通过本次说课,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大提琴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大提琴的结构特点,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同时,通过大提琴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和音乐表达能力。
大提琴说课稿 篇二
标题:大提琴的音乐魅力与表现形式
大提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情的表现力,成为了许多音乐作品中的主角。本次说课将以大提琴的音乐魅力与表现形式为主题,介绍大提琴的音乐特点、演奏技巧以及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一、大提琴的音乐特点
大提琴的音色低沉、深情,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它的音域广阔,既能演奏出低沉的低音,又能奏出高亢的高音。大提琴的音色与人声相似,有着柔和、温暖的特点,适合表达浪漫、激情等情感。大提琴在乐队中常常担任旋律演奏的角色,也可以担任伴奏或和声的角色,具有多种表现方式。
二、大提琴的演奏技巧
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左手指法和右手弓法两个方面。左手指法主要包括按弦、滑音、颤音、大跳音等技巧,通过不同的指法和按弦位置,可以演奏出各种音乐效果。右手弓法主要包括弓的抓握、弓毛的位置和弓弦的力度等,通过不同的弓法运动,可以控制音色的变化和强弱的表达。
三、大提琴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大提琴在不同音乐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在古典音乐中,大提琴常常担任独奏角色,如巴赫的《大提琴组曲》、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等,展示了大提琴的技巧和表现力。在交响乐中,大提琴常常与其他乐器合作,共同演奏出丰富的和声和旋律,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中的大提琴独奏等。在爵士乐和摇滚乐中,大提琴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如阿帕萨拉斯的《涅槃》等。
通过本次说课,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大提琴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了解大提琴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形式。通过欣赏和演奏大提琴音乐,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和音乐表达能力。
大提琴说课稿 篇三
大提琴说课稿范文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大提琴》,下面我根据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及教学过程对该课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分析
《大提琴》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抽象绘画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造型表现语言,提高运用绘画表达个性的能力。教材以介绍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安排剪贴画、线的构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绘画的创作,体会抽象绘画的特点与魅力。
本课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获得新奇视觉的形象,对抽象绘画的形式特点与表现技巧产生初步认识。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二、说学情分析
抽象绘画需要抽象思维和造型表现能力,初中二年级正是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在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转化的模糊边缘。就本校学生对于抽象绘画的接触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七年级下册《绿洲》、八年级上册《与米罗游戏》这一课中接触到抽象艺术。而《绿洲》侧重与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表现,《与米罗游戏》这课侧重对浮雕和圆雕作品的认识。因此,对于利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进行抽象绘画的表现对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先了解点、线、面的构成再延伸到抽象造型表现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绘画的认识和表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打散重构的概念,尝试运用“打散重构”方法进行操作体验。
2、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3、学会以点、线、面的构成为基础,利用“打散重构”的表现方法绘制新奇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以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打散重组的概念,把握乐器造型特点,鼓励其运用“打散重构”方法进行操作体验,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以面、线的构成为基础,用“打散重构”的表现手法绘制新奇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三、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以活动探究法为主,欣赏、分析、讨论法为辅,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体验操作中得到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PPT:“鸭梨”大比拼」
1、学生谈以点、线、面构成的黑白装饰画作品创作感受。
2、探究“打散重组”的表现方法。
3、播放大提琴MP3并导出图片,学生分析其造型及音质特点。
4、以大提琴为造型元素,用“打散重构”方法进行“面”的切割与重构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交融性和扩充性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新知。】
二、赏析体会
1、欣赏毕加索《吉他》
师:请你们感受一下艺术家是怎么去处理这个画面的?
分析并总结出“打散”、“重构”的要点。
打散:要保持物体的造型特点,分割形状不能太琐碎。
重组:构图(均衡、疏密有致、饱满)
2、作品《圆号》欣赏
图片与作品比较,
师生共同分析,①作品抓住了圆号的什么特点?②构图处理。
师引导学生赏析两组乐器“打散重构”作品。(打散处理方式、构图处理方法)
【设计意图:赏析中感悟出“打散重构”表现方法的要点,突破教学重点。】
三操作体验
1、用简化、夸张的手法,概括出大提琴特征的线条,进行重新组构,使画面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表现形式不限。)
2、学生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把理论认识转化为技能操作,提高抽象绘画表达能力,体验成功喜悦。突破教学难点。】
四、问题情境
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点、线、面的构成与节奏韵律的关系。
寻访大师(欣赏名师作品)
师:在大师的作品中你发现或感悟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点、线、面的情感表达及与色、肌理的结合,节奏与韵律的表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抽象艺术表现从初步技能的掌握到情感表达的升华做一铺垫。】
五、拓展延伸
请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用线的组合来表现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设计意图:把音乐和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第2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