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高一语文说课稿(通用3篇)
师说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一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篇目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篇为《红楼梦》中的第五十九回,是整个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回中,贾母病逝,宝玉为之伤心欲绝,对贾府的种种不公和虚伪感到失望,开始对贾府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怀疑。本篇通过描述贾母临终前的一系列场景,揭示了贾府的虚伪和人性的贪婪,以及宝玉对此的不满情绪。本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导他们思考人性和价值观的好题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篇,使学生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节,理解贾母临终前的心理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细致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小说人物性格和动机的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价值观的问题,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起贾母临终前的情景并回答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对本篇的兴趣。
2.分析篇目(10分钟)
通过分析篇目,告诉学生本篇的主题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贾母临终前的心理变化以及宝玉对此的反应。
3.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本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讨论交流(15分钟)
学生就贾母临终前的一系列场景进行讨论,分析人物的动机和性格,共同探讨贾府的虚伪和人性的贪婪。
5.思考拓展(10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价值观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本篇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6.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和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价值观的问题,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细致分析能力。通过学习这一篇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红楼梦》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师说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二
《诗经》中的《蒹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通过描写蒹葭这种植物的生长和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掌握《蒹葭》的基本情节和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认识。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培养他们对亲情和思乡之情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起《诗经》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蒹葭》的兴趣。
2.诗歌赏析(15分钟)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蒹葭》,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人通过描写蒹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3.声调朗读(10分钟)
学生进行声调朗读,通过模仿古代诗歌的声调和韵律,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4.情感体验(15分钟)
通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和思乡之情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培养他们对亲情和思乡之情的理解和体验。
5.写作练习(15分钟)
要求学生以《蒹葭》为题材,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亲情和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对《蒹葭》的赏析和声调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表达技巧。通过情感体验和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悟亲情和思乡之情的含义。通过学习这首古代诗歌,学生能够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师说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三
师说高一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的的《师说》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
高一(9)、(10)两班均为实验班,语文基础较扎实。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①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法
①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