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精简3篇)
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该课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小莲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她在书香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一个不善读书的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热爱读书的少女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掌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内容,了解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她对阅读的态度转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名人名言和关于阅读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习课文:通过师生共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对阅读的态度转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如“你是如何看待阅读的?”“你读书时有什么感受?”等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
5. 拓展延伸:通过介绍一些相关的名著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并鼓励他们进行读后感的写作或口头表达。
6. 总结反思: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总结课堂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阅读的态度和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阅读之中。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讨论和表达,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阅读的态度转变。同时,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写作或口头表达,评价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活动设计
一、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与阅读相关的图片或名言,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二、朗读课文: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表演来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五、读后感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展示交流:让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拓展延伸:教师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著和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八、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反思自己对阅读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
九、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阅读心得或读后感,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篇三
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钟xx,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