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推荐3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 篇一
相遇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数学问题,它涉及到时间、速度和距离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中,两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出发,以不同的速度移动,我们需要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在解决相遇问题时,我们需要先确定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假设物体A的初始位置为x1,速度为v1,物体B的初始位置为x2,速度为v2。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x1 + v1 * t = x2 + v2 * t
其中,t表示时间,x1 + v1 * t表示物体A在时间t后的位置,x2 + v2 * t表示物体B在时间t后的位置。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通过代入不同的时间值,求解出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举个例子来说明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假设物体A的初始位置为10,速度为2,物体B的初始位置为20,速度为3。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来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首先,代入公式得到:
10 + 2 * t = 20 + 3 * t
然后,将等式两边的t合并,并将常数项合并,得到:
2t - 3t = 20 - 10
化简后得到:
-t = 10
最后,将t带回到原方程中,得到物体A和物体B相遇的位置为:
10 + 2 * (-10) = -10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A和物体B将在时间为10时,在位置-10相遇。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代数方法求解。通过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 篇二
相遇问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时间、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两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出发,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它们何时才能相遇。
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代数方法求解。我们可以使用变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和速度,然后通过代入不同的时间值,求解出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例如,假设物体A的初始位置为x1,速度为v1,物体B的初始位置为x2,速度为v2。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关系:
x1 + v1 * t = x2 + v2 * t
其中,t表示时间,x1 + v1 * t表示物体A在时间t后的位置,x2 + v2 * t表示物体B在时间t后的位置。通过代入不同的时间值,我们可以求解出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在解决相遇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它们永远不会相遇;当两个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时,它们将在某个时间点相遇。
通过解决相遇问题,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遇问题不仅在数学中有应用,还在物理和工程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总之,相遇问题是一个有趣且实用的数学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代数方法求解,我们可以解决相遇问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 篇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 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99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实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虽然三、四年级就开始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然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经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楚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寻找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具体问题出发,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Χ时间=路程 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情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一定的梯度,尽量照顾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
资料共享平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两块橡皮(或两只笔)
(一)、 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观察。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这段活动需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认识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准备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首先学生通过情境演示(两学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电脑课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后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 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大屏幕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1、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 通过问题2复习: 速度×时间=路程
3、 这节课重点来研究: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两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4、 生上来板书:(1)100×4+50×4 (2)(100+50)×4
5、 反馈:板书算式。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6、小结:(100+50)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课件演示)
速度和×时间=路程 (师板书数量关系,齐读)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为什么不列成(100+50)×(4+4),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课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两这节课多少分钟?那我们大家这节课上了多少分钟?
根据条件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好的将学过的知识过渡到要学的新知识;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