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说课稿(优选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加法交换律的学习。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本节课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加法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问题引入,例如:“小明拿了5个苹果,小华拿了3个苹果,他们一共拿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运算。然后再问:“如果小明拿了3个苹果,小华拿了5个苹果,他们一共拿了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
2. 概念解释:通过示例和练习,解释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含义。例如:“加法交换律是指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的顺序改变,结果不变。”
3. 实例演练:通过多个实际问题的演练,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例如:“小明手里有7个苹果,他给了小华3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
4.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的特点和应用方法。例如:“当我们做加法运算时,可以改变两个数的顺序,不影响结果。”
5. 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拓展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例如:“小明手里有7个苹果,小华比小明多2个苹果,小华手里有多少个苹果?”
6.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和实例演练,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节课应该加强巩固和拓展应用的训练,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运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加法交换律的学习。通过学习加法交换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问题引入,例如:“小明拿了5个苹果,小华拿了3个苹果,他们一共拿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运算。然后再问:“如果小明拿了3个苹果,小华拿了5个苹果,他们一共拿了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
2. 概念解释:通过示例和练习,解释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含义。例如:“加法交换律是指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的顺序改变,结果不变。”
3. 实例演练:通过多个实际问题的演练,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例如:“小明手里有7个苹果,他给了小华3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
4.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的特点和应用方法。例如:“当我们做加法运算时,可以改变两个数的顺序,不影响结果。”
5. 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拓展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例如:“小明手里有7个苹果,小华比小明多2个苹果,小华手里有多少个苹果?”
6.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和实例演练,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和分享讨论,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在下节课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巩固和拓展应用的训练,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运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篇三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 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 个性展示。
《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