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讲稿(实用3篇)
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讲稿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师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个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观点和实践经验。
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着独特的机会和责任来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做到呢?
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我们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离不开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辨和问题解决能力,比如提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尊重他们的思考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最后,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创新思维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比如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不断提升,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讲稿 篇二
如何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师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个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如何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观点和实践经验。
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普遍下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与家庭和学校的阅读氛围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阅读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等,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家校合作,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书籍,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引导他们的阅读。比如,对于喜欢科学的学生,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科普读物;对于喜欢文学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通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最后,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认知过程,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比如预测、推理、概括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比如阅读报纸、杂志、网络文章等,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将会得到有效提升,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讲稿 篇三
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讲稿
艾青有一首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来金华,金华的烤鱼死不瞑目,扎破了我的喉咙,今天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先声明一下,本文谈不上是讲座,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慨。这些年听了不少课,尤其是文言文的课,一些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只对字词进行解释翻译,而对文句篇章的赏析很淡漠。后来与外地市的语文老师交流时,了解到这种情况在他们那里也很普遍。
由于应试的需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只要出成绩,都应该是合理的。不过,我想,如果让学生在美感欣赏中轻松愉悦地学习文言文,效果是不是更好呢。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欣赏更为可贵,也更高效。
教材中所选文言文是专家学者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精心挑选出的最优秀的篇章,其经历时代淘洗至今仍然光彩熠熠。承载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情感、心灵等记忆的东西,不应该只是一些落叶跟碎片,或者遗迹中的残砖烂瓦,高中文言文课程也不应该只是为考试而生的繁琐语法分析和词汇用法训练。这样的文章如果只讲字词的'解释翻译,生动优美的文言文课无异于字词解剖课,无异于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令人痛感遗珠之憾。
首先说一下“文学味儿”。所谓“文学味儿”,愚以为,包括语感的、文学的、文章的。语感方面,因声求气,要讲究诵读的味道;文学方面,需要关注形象和情感;文章方面,需要关注构思与行文的方法。所以,文言文课堂,要重视诵读,重视学习文章写法,重视形象分析、情感体验、生活和社会思考。中国是文学大国,也是文章大国,有很多优秀传统,可惜,被我们丢弃了。
本讲座主要对《鸿门宴》中几个容易忽视也是十分精彩的细节和语言描写,谈谈文中应该注意的文学欣赏问题(文学味儿问题)。
1、“项羽大怒”与“沛公大惊”
对于项羽来说,巨鹿之战中,俘王离,败章邯,灭掉秦军主力,一路进逼关中,眼看灭秦在即;不料沛公利用秦军主力胶着于巨鹿之机,过高阳、宛城,入武关,顺利地进军关中,迫秦王子婴投降,抢先占领了咸阳,接着又闭关据守,欲称王关中。本来项羽就很郁闷:“三大战役”是我打的,“十大元帅”却没有我,沛公只是捡了个便宜,却“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而且有了人事安排“使子婴为相”。这口恶气如何能出,况且自己手握重兵,对手又是实力远不如自己、自己一向看不起的沛公,于是“大怒”,并发出进军号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大怒”接应下文“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项羽有实力,又勇武过人,沛公这样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作为楚国贵族后裔的猛将军项羽岂能容忍,“大怒”正是他自负狂傲性格的自然流露;项羽遇到政治问题往往靠军事手段解决,这样写,正是他简单暴躁性格的真实反映。从情节发展来说,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和范增的火上浇油都强烈的渲染了鸿门宴前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蓄势很足。
“沛公大惊”也有许多可挖掘之处。“大惊”首先写出作为一方统帅的沛公竟然丝毫不知道项羽“大怒”和对方即将对自己的军事行动。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项伯的“私见张良”,沛公一方第二天一大早就会遇到灭顶之灾。沛公吃惊慌乱的程度真切地反映出项伯情报价值之高。从情节发展来说,“沛公大惊”又自然引出下文厚结项伯、赴鸿门宴会等内容。
所以,把握了细节,对人物性格和情节进行文学味儿的分析,会极大地丰富文言文的内涵,增加文言文的趣味,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乐趣。
2、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柰何?” 张良曰:
良曰:“料大
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 张良曰: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 樊哙曰:
沛公的三次“为之奈何”:第一个“为之奈何”表现了沛公的惶恐无措,反映出他焦急万分的心理;第二个“为之奈何”显然是问计于张良,沛公自知实力不敌项羽,颇有自知之明,表现了他诚心求教的个性;第三个“为之奈何”既是无意的问,也是故意的问。沛公已决意要逃,但作为三军统帅,怎能留下被人耻笑的把柄,于是把话留给心直口快的樊哙来说。这叫有话不好好说,既是领导的智慧,也是文学的智慧,很有解读的必要。
三个“为之奈何”,前两次听取了张良的意见,第三次听取了樊哙的建议,各显沛公其情其性其智,既可见出沛公焦急万分的心情,又可以表现沛公虚心求教的个性。沛公爱问、善问,能择善而从,果断决策。沛公的这些优点与范增三番五次提醒而项羽默然不应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