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开题报告(精简6篇)
硕士开题报告 篇一
题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安防系统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提高智能安防系统的效果和性能,本研究将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应用。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深度学习算法的原理与应用、智能安防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技术要求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验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智能安防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智能安防系统、需求分析、技术要求
1. 引言
智能安防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安全保障的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智能安防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然而,传统的安防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误报率高、反应速度慢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度学习技术被引入到智能安防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效率。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深度学习算法的研究和实验验证,本研究旨在评估该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智能安防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深度学习算法的综述和分析,了解其原理和应用。然后,通过实验研究,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效果和性能。
4. 预期结果和创新点
预计本研究的结果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点:首先,通过对深度学习算法的研究和实验验证,可以评估该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准确性和效率。其次,通过对智能安防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技术要求的研究,可以为智能安防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最后,本研究将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智能安防系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5. 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深度学习算法进行综述和分析;第二阶段,进行实验研究,验证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效果和性能;第三阶段,进行需求分析和技术要求的研究;第四阶段,总结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总结: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深度学习算法的研究和实验验证,本研究将评估该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智能安防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硕士开题报告 篇二
题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商平台用户行为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商平台成为了人们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为了了解用户在电商平台上的行为和需求,本研究将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电商平台用户行为进行研究。本文将从数据收集和处理、用户行为分析和用户需求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提供有关电商平台用户行为的深入洞察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电商平台、用户行为、用户需求、决策支持
1. 引言
电商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然而,电商平台上的用户行为和需求千差万别,为了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有必要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电商平台用户的行为和需求。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的购物偏好和行为习惯,从而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和服务。此外,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对电商平台的期望和需求,为平台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决策支持。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从数据收集和处理、用户行为分析和用户需求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处理电商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包括用户的点击、浏览、购买等行为信息。然后,利用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了解用户的购物偏好和行为习惯。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了解用户对电商平台的期望和需求。
4. 预期结果和创新点
预计本研究的结果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点:首先,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电商平台用户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提供有关用户购物偏好和行为习惯的深入洞察。其次,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可以了解用户对电商平台的期望和需求,为平台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最后,本研究将通过对用户行为和需求的研究,提供有关电商平台用户行为的深入洞察和决策支持。
5. 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收集和处理电商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第二阶段,进行用户行为分析,了解用户的购物偏好和行为习惯;第三阶段,进行用户需求分析,了解用户对电商平台的期望和需求;第四阶段,总结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总结: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电商平台用户的行为和需求。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和用户需求的研究,本研究将提供有关电商平台用户行为的深入洞察和决策支持。
硕士开题报告 篇三
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马上就是做毕业设计阶段了,在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开题报告,那么优秀的开题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硕士开题报告(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硕士开题报告 篇四
[摘要]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国ERP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可配置ERP自主平台市场总体规模仅仅为1.2亿人民币,占ERP市场总额的4%。2006年市场总额达到4.6亿人民币,占ERP市场总额的13%,增长率超过360%。而未来5年中国可配置ERP自主平台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将达到50.76%,成为中国ERP市场势头强劲的发展潮流。本文讨论了永康市五金行业存在的一些情况,详细分析了五金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当前永康的五金行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五金行业、信息化、ERP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浙江永康是全国有名的五金之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消费潜力。中国五金城(中国科技五金城)创建于一九九二年底,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五金城交易持续增长,各种五金产品旺销不衰,五金商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源源销往东南亚、中亚诸国、欧洲、美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00年中国科技五金城的市场成交额实现81.45亿元(其中含第五届中国五金博览会成交额22.3亿元),上半年市场折成交额44.57亿元,同比增长了14.5%。五金城的发展与繁荣,为永康五金产业的腾飞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随着中国加入WT0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永康的五金行业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为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是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1.2研究意义
五金行业是离散为主、流程为辅的制造业,生产过程主要是金属加工和部份装配。
五金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包括订单设计、订单生产、订单加工和按市场预测的库存生产,组织生产的模式有多品种、小批量和大批量生产等多种方式。五金产品的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产品构成、设备资源均随市场需求变化。五金产品各部件制造周期不同以及加工工艺的不确定性,管理起来动态多变。
五金行业是永康市的经济支柱,由于这个行业的特点所限,使得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原材料管理等业务的人工管理大大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现在问题:物料计划比较粗,通常采用月度计划的形式,对物流的变动状况不能迅速反映;缺乏科学的供应商评价与管理机制,物料采购的品种、数量、质量和价格在企业内部还缺乏严格的监督和审核机制;无法及时获得企业及分销系统的物料需求信息,企业在编制物料库存的日、月、季、年报表时常常拖期,不能满足企业适时管理的需求。
2.1.3生产制造领域面临的挑战
由于企业还没有建立集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所以在生产制造功能领域存在下列管理问题:由于生产制造业务未能与财务成本管理业务集成,信息不能共享,对物料、工时费用等综合控制管理能力较弱;生产计划采用月度计划的形式,并且是手工编制和费力耗时,与设计部门的工程更改难以衔接,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快的要求,难以收集执行层的采购进度和生产进度及变化情况;生产作业计划完成情况不能迅速掌握,对客户的催货应答速度不够及时。
2.1.4财务与成本领域面临的挑战
企业由于未实现业务与财务应用的一体化,所以在财务与成本功能领域存在下列问题:制造成本难以实现适时的管理与控制,各种费用处理的数据量大,缺乏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无法细化产品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执行控制;对应收款及拖欠款管理难度较大,对订货、发货、预收款、应收款的对帐和清理困难;对应付款的审核控制不到位,不易控制采购资金的有效利用,对应付帐款与收货情况的对帐难度大;集团企业的资金缺乏统一结算和管理体系。
2.1.5企业决策分析领域面临的挑战
五金行业一般分销体系庞大,高层管理在定价决策、销售状况与财务状况查询,产品决策、财务决策等领域,主要存在下列管理问题,影响了决策的质量:由于基础管理一直比较薄弱,导致决策缺乏必要的业务数据支持。缺乏一套能够把客户需求——企业内部制造——供应商的资源整合联系在一起的协同化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企业内部条块分割,不易协调,业务效率低下,对市场反应速度较慢。
2.2永康五金行业信息化应用和困境
2.2.1五金行业信息化基本状况
经过近20年的努力,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引导和企业努力,永康五金行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状况如下:
CAD应用基本普及。主导产品CAD的出图率达98%。但在全行业,CAD应用的深度仍有很大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出图上,三维CAD、CAD/CAM、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
管理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在单项业务方面,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从应用的深度来看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由于五金产品量大面广品种繁多,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很不平衡,永康五金产品IT技术的含量及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体来看,永康五金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全面启动,并已显示出一定效果,但其应用规模、范围、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2.2企业信息化的困境
随着企业业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这主要的是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从集成性来看:企业信息化要求各业务的高度集成,而企业现用的系统普遍存在“孤岛”现象,系统观念未确立。(责任编辑:Lw54点Com)
从规范性来看:企业信息化因涉及的面非常广含概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所以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且从一开始开发就要考虑到规范性的问题。而旧有的系统没有统一规划,故开发的规范性不够,软件工程的要求未得到步步落实,为日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带来困难。
2.3永康五金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传统人工管理的模式下,开始出现管理的“漏洞”,难以控制管理“漏洞”的扩大与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对业务过程的适时控制,由于没有建立集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业务状况信息不能及时掌握。这说明有了管理和控制的需要。
同时,由于五金行业一般采用成熟技术,使采用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的高定价策略适用周期,有不断缩短的趋势。因此,在如何缩短供货周期,降低供应链产品总成本方面将是五金行业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主要努力的方向。为了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五金行业企业纷纷采用IT技术这说明企业有了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涛蔚,王长全.ERP基础理论与应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6
[2]中国ERP大全网:http://www.ERPxp.com/Index.shtml
[3]李嘉平,翁锦萍.大型ERP实施全接触 Step By Step.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4]罗耶(美).项目风险管理:一种主动的策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5]胡彬.ERP项目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张文.ERP、CRM企业实施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蔡青云.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实施疑难问题及核心技术.2002,5
[8]杰克·T·马丘卡.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5
[9]苟娟琼,常丹.ERP原理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
[10]斯科特·汉密尔顿(美).构建高效的ERP系统——制造企业ERP实施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硕士开题报告 篇五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研究现状的述评、研究价值
2006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根据调查数据推算,智力残疾55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6。68%,其中轻度智障人士约占50%。近年来,随着对残疾人士职业教育的重视,轻度智障学生越来越多地走上社会,承担起一定的劳动岗位,他们逐步从社会隔离到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为此,轻度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这个领域目前尚无人关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并将对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尝试推论影响轻度智障学生的幸福感的规律,为提高轻度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生活的水平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目前普遍定义为,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流派的崛起,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成为诸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让人们意识到,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因而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维度: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度。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情感平衡度,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部分,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在这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
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西方思想者在对幸福的探讨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相继出现了自然幸福观、理性幸福观、神性幸福观、人道主义的感性幸福观等多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使幸福问题得以澄清。最初,人们将幸福归结为财富、权势、享受等,但很快便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总能带来幸福,而有时它们恰恰是痛苦的根源。于是,幸福又被较多地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它被归结为美德、自由、信仰,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往往使幸福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具体人的体验,以至于人们开始对这种形而上探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疑问。20世纪中期,对幸福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
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在信效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可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第二阶段,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在揭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多项目测验。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
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这一领域。目前,国内也日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注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水平在青少年幸福感中的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请查图书室教育杂志和中国知网,8项权威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8(4):23—28
2.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
3.黄蓝,朱倩昕。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1002—6908(2007)0520
4.严标宾,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
6.刑占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心理科学,2002,25,3:336—339
7.杨秀君,孔克勤。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心理科学,2003,26,1:121—123
8.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以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4,12,6:416—419
9.肖非,王雁。智力落后教育通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8月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并将对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尝试推论影响轻度智障学生的幸福感的规律,为提高轻度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生活的水平服务。
(2)关键概念
轻度智障学生——轻度智障学生是指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商在50~70或55~75的学生。本研究中,轻度智障学生指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他们在学业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还不同程度地伴有情绪行为问题、人际交往不良,部分学生还存在某些生理残障。
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中的主观幸福感,是指轻度智障学生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是否幸福的程度判断。
(3)研究内容
1、幸福感文献综述。
2、编制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及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并实施。
3、对轻度智障学生的家庭、教师进行访谈。
4、对问卷和访谈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4)关键问题
如何通过问卷实施,得出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影响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对象
从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一所为智障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中随机抽取了初职一、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预备年级各10名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共69名随班就读学生,其中男生42人,女生27人,智商最低为55,最高为69。
(2)工具
在总体幸福感量表(SWB)基础上进行扩充改编为轻度智障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3)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作为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较为熟悉,同时对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了解。故,实施问卷所得的结果会比较真实,信度和效度都较高。
在问卷实施后,对所取得的数据将采用EXCEL表格进行记录,并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近几年国内特殊教育的发展,让轻度智障学生有了进行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得轻度智障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并更多得融入到社会中。为此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课题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拾遗补缺的作用。
(2)、在研究方法上,特殊教育多采用质性研究,即个案研究、案例研究等方式,本课题则以以调查+访谈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并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从各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中尝试得出一定规律。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1)文献综述
2)自编问卷
3)调查报告
4)研究论文
三、论文大纲
轻度智障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关键词
1理论综述
1.1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1.4轻度智障生身心特点
1.5讨论
2实证研究
2.1研究对象
2.2工具
2.3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总结、局限与展望
5参考文献与附件
硕士开题报告 篇六
1、选题意义和背景
美声歌唱艺术自1600年产生于意大利以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关于歌唱技巧的理论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乐》中对歌唱技法的阐释。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各种声乐理论相继出现,至19世纪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得到空前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加西亚父子和兰皮尔蒂父子的声乐理论,加西亚(子)在1874年出版的声乐理论着作《歌唱艺术论文集》中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学说,在嗓音机理方面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强调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将声乐教学和生理科学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解释声乐技巧训练中声音现象。直至今日在国内外依然存在以生理歌唱器官的机理活动来教学实践。
1905年兰皮尔蒂的声乐论着《美声歌唱技巧》的问世,特别强调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感觉对共鸣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强调神经的控制作用。“兰皮尔蒂父子被看做是意大利200多年来美声学派优良传统之集大成者与传播者,其声乐理论与声乐教学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后杜普雷的关闭唱法,雷斯克的面罩唱法等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相继问世,对后世声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仪器的发明为研究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运动提供了保障,从而使歌唱技巧中模糊的概念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界定,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专门从事嗓音研究的医学、生理学、声学专家和学者。无疑在一定的限度内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许多歌唱家、声乐艺术表演者以其论着、论文等形式阐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例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在其《我的歌唱艺术》中提出的“气流要旋转”“要进头腔”等技术和方法。美国声乐教育家斯坦雷提出的“咽腔共鸣”,提出与欧洲靠前、明亮的声音相对的靠后唱法。美国声乐教育家范纳德在其声乐理论论着《歌唱--机理与技巧》、《论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及《声门冲击》等,利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彻底颠覆了17世纪以来的欧洲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否定以感觉为主的经验主义教学方式,否认头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经验。
以及其他20世纪专家学者以各种科学手、发明、创造等实证主义思想来揭示声乐技巧的认识规律。然而,20世纪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最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卡拉斯等从来没有长期钻研过声带是怎么运动的,共鸣是怎么来的,也从不否认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技巧。帕瓦罗蒂在谈到声音的过渡时说到:“对,在我的内部感觉是比较压缩的收紧的,那并不意味着发出来的声音音响是收紧的。声音应该是前后均匀的,但内部有一种几乎像要窒息住声音的感觉。”
琼·萨瑟兰对声音的位置这样认识到:“是指抛射出进入正确的一些穴窦里去。感觉声音对着硬腭前方射出去…硬腭上方的圆拱……圆拱顶的前方,”的等等。美国大都会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罗杰姆·汉涅斯对20世纪40位光彩夺目歌唱家进行了关于歌唱艺术的亲切谈话,收录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而在此书的前言中却又提醒读者到:“是的,如果你把本书作为发展自己声音的唯一指导,它可能损害你的声音健康。如果用本书取代一位好老师确实要陷入麻烦。没有经验的人指导,让学生独自学习本书,面对许多艺术家叙述的各种不同意见会迅速的陷入混乱的灾难中。”
通过以上对声乐理论的陈述使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不禁陷于迷惘之中,不禁要问,以上所提到的声乐技巧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科学、更正确·是科学机理学说还是感受审美经验·汉涅斯关于40位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声乐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阅读而不能去独自实践。难道声乐技巧就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科学的体系。作为声乐学习者与实践者这种责问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些问题确实时时困扰着声乐的学习者与实践者。今天笔者将其抛现出来,并不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争议问题,笔者既没有那样的能力同时也不是本论文所能涵盖的内容。在这里,只想通过多年来的大量阅读书籍,结合声乐技巧训练的实际以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
作为方法论来分析与探讨声乐艺术问题。感性论认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并且第一次将音乐审美经验理论从哲学认识论的框架中分离出来,从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探索人类艺术思维活动,不再将感性活动的研究置于认识论的下属层次,而是在哲学范畴中将认识论和感性论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学对象性关系为基点,把人类艺术思维的哲学方法论看作是与科学思维的方法论--认识论相对应的概念。借此,回到上述声乐理论的探讨,首先声乐艺术属音乐艺术学范畴,应以艺术思维的视角分析理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各种声乐技巧是前人在声乐演唱中的审美经验的积淀,所呈现的是主体心理体验下的的感性的--头腔共鸣、面罩共鸣、气息涡流、声音的集中、脑后摘筋等等。如果硬给这些技巧套上科学实证的枷锁,显然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认传统就是在否认声乐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站在机械的唯物主义角度强拉硬扯的要把审美的、感性的声乐艺术划归到认识论的门下作为低级层次的附庸,从而证明认识论的极度权威。然而、机械的唯物论忘记了人首先是感性的,声乐艺术是人的审美艺术,人和机械、动物、自然世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审美的能力,机械、动物、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对象,在审美的过程中人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和自然事物的对象性关系中确证自我,丰富自我,展现自我。
因此,声乐技巧,是声乐表演者的审美经验下的技巧,继承传统,就是继承特殊意义艺术思维下的审美经验的传统。技巧是主体的技巧,各种声乐技巧在主体心理上形成明确的技巧形象并受心理感觉支配与自身的客体(各种歌唱器官肌肉)进行精细、微妙的调整与交流外化为听觉声音形式,而这声音形式要经受审美的检验,听觉检验正确再反转到主体本身形成技巧的内容,得到主体自身的验证,从而技巧是有效的技巧。反之,是无效的技巧。继续接受检验。由于主体的环境、性格、心理、生理、天赋等存在着差异,主体的技巧便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正是以上主体与客体、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视角的方法论、主体生理理与心理等矛盾现象,引起学习者思维甚至心理感觉的矛盾而迷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近几年来,中国一批优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国际上荣获各种声乐类大奖,女高音歌唱家何慧、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跃在纽约大都会的舞台上。在国内,2014年4月,国家大剧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剧,《奥涅金》、《茶花女》、《纳布科》、《燕子之歌》、《宋庆龄》等歌剧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就笔者多年来声乐的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见于国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的专业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专家、学者的论着和国外学者的译着。对专家、学者以及活跃于表演舞台的歌唱家关于声乐技巧的见解、意见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参考了音乐美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机理学以及各种歌唱艺术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甚至有时亲临现场聆听国外、国内专家的现场讲学及歌唱家的音乐会。
从中缕出了一些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一些心得,为完成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研究支持。在这里,笔者仅将部分关于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简单归纳和整理。
关于声乐技巧国外译着:《嗓音遗训》,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主要介绍了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卡鲁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艺术,更多的是关于演唱技巧的一些经验介绍。《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杰罗姆主要将在当时走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位歌唱家的关于声乐技巧的采访对话笔录进行了详尽的陈述。《训练歌声》,〔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着,李维渤译,主要对各种不同专家学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声乐演唱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介绍。《歌唱--机理与技巧》,范纳德,主要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演唱的机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国内论着:《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编着。《歌唱的艺术》,薛良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郭克俭着,《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张晓农着,《声乐译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1980年第一辑,杨韵琴译,倪瑞霖专业校勘,《古典戏曲声乐论着丛编》,傅西华编,等等关于介绍国内、及国外声乐演唱的方法和理论。
鉴于国内音乐刊物的各种关于声乐技巧的论文:《歌唱技巧训练的在认识》,邓小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年第二期,《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杨树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谈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表演风格》,吴艳彧,人民音乐,2010年总第568期,《弱声练唱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国音乐2012年第二期等等。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着、论文,《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着,《音乐美学文选》,于润洋主编。《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邢维凯着等等。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从声乐技巧方面,更多的的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方法论不尽相同,其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声乐技巧的机理性和经验性。从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来看主要以兰皮尔蒂为代表的经验性的技巧与加西亚为代表的生理机理技巧的争论最为突出。从哲学方法论来说是科学的认识论还是艺术思维下的感性论为基础的矛盾焦点。由此,总结、梳理的目的事实上是为解决声乐技巧问题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争论归争论,对本论文来说并不是研究的核心,提出的原因在于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多年来的演唱学习的实践,经常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往往对技巧的词汇难于理解,对技巧的本质、实践性还没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借此通过研究生论文的撰写,通过查证大量的相关资料,梳理出自身对演唱技巧训练的实际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研究,问题的提出不是别具新材,独树一帜。考虑到矛盾的概念太过哲学概念化,如果只将研究的题目立为声乐技巧训练中的矛盾,重心显然落在了矛盾上,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性太浓,不小心会落入到概念的堆积中而不能自拔,再者,歌唱的实践告诫,太过理性不太适合演唱技巧的把握,直至在阅读于润洋先生《音乐美学文选》中邢维凯教授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与于润洋先生《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的《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不敢说站在了一定的认识高度,但似乎对声乐技巧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些顿悟,也捋出了一些头绪,来撰写此文,可能还不太成熟,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有了这份激情与执着应给予的更多的是鼓励。从这一视角出发,以音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的感性理论为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声乐技巧的矛盾,通过网上搜寻,资料整理,翻阅刊物等手段的考察并没有与本论文相同的论文发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音乐美学感性论、形式论、心理学等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进行探究。
3、参考文献
[1][7]李超着,声乐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316.57.
[2][3][4]【美】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14.330.3.
[5]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36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0.249.
[8][10][16]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嗓音遗训,[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54.159.30.
[9][18][21][22]管谨义编着,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99.241.230.
[11]尚稼骧着,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349.241.
[12][13]陈先达主编,杨耕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7.137.
[14][15][17]郭克俭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5.15.17.
[19]音乐译丛(2),[M].人民音乐出版社,[M].1979.91.
[20]李强,“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04.(2)
4、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序言,分为两层次:一、论题提出的理论背景,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声乐技巧与矛盾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声乐技巧本质,二、技巧矛盾本质,三、声乐技巧与技巧矛盾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论文论述的核心部分,即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呼吸技巧中的矛盾,二、面罩共鸣技巧中的矛盾,三、声音转换技巧中的矛盾。
第四部分:分析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力求从声乐美学高度进行理论升华,得出分析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对声乐技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论点。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紧紧围绕声乐技巧的矛盾这一核心,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论述,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着手,借助哲学、音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相关知识,运用哲学思辨与分析的方法与声乐技巧的实践相结合,对技巧蕴含的矛盾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以利于提高技巧,艺术的歌唱。对相关的材料采取阅读图书、刊物资料,网上搜寻获取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与研究,为本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本文的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自从美声唱法发展至今,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一直在为声乐技巧的发展在不懈的探索着。在声乐的演唱的实践中不断地在摸索着、总结着适合于自己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因此,声乐技巧是众多个主体体验的技巧,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范畴属性。
正是在这特殊的声乐艺术领域里,技巧本身势必以其各种存在形式表现着、呈示着,被主体所感受着、总结着。其技巧中的矛盾也正是在众多主体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技巧中的具有哲学辩证统一意义下的一种存在形式,而这种存在形式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导致的技巧的多样性从而所呈现的矛盾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由于受技巧审美性质的制约,使得矛盾本身又具有了感性的意义和本质。而这一意义和本质对于声乐技巧中矛盾研究方法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笔者在论文的前两部分着重在方法论的论述中着重了笔墨。
7、预期的结果
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的探究,不单单是为了矛盾而矛盾,也不是为了技巧而技巧。尽管矛盾赋予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独立核心本质,但在声乐艺术领域研究技巧中的矛盾,其本质除了具有哲学唯物辩证法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其性质是审美经验下,主体技巧的外在声音表现形式。既有形式的一面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成为内容的一面--技巧。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艺术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实践矛盾,提高技巧,体验技巧,艺术的歌唱。正是本论文撰写的意义所在。辍笔于此,对于论文中相关的观点、看法、体会可能还有许多与专家、学者不一致的地方。就当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充满着对声乐艺术追求的激情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