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精彩3篇】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
引言: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目的:
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三株相同种类的小型植物(如豌豆苗)
2. 三个种植盆
3. 适量的土壤
4. 日光灯
5. 计时器
6. 雨水或适量的水
实验步骤:
1. 将土壤均匀地分别填充到三个种植盆中。
2. 将三株植物分别种植到三个种植盆中。
3. 将一个种植盆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作为对照组。
4. 将第二个种植盆放置在无光照的地方,作为黑暗组。
5. 将第三个种植盆放置在日光灯下,每天提供12小时的光照,作为光照组。
6. 每天定时给每个种植盆浇水并记录每株植物的生长情况。
7. 实验持续一周后,观察并记录每株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和颜色等指标。
实验结果:
在对照组中,植物生长状况良好,高度逐渐增加,叶片翠绿。在黑暗组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长迟缓,高度和叶片数量均明显较少。在光照组中,植物的生长情况与对照组相似,高度和叶片数量逐渐增加,但颜色较为苍白。
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光照充足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缺乏光照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光合作用通过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合理的光照条件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水的沸腾点实验
引言:
水的沸腾点是指在常压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点来了解水的物理特性,并探究一些因素对水的沸腾点的影响。
实验目的:
1. 了解水的沸腾点及其物理意义。
2. 探究海拔高度对水的沸腾点的影响。
3. 探究添加溶质对水的沸腾点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适量的水
2. 烧杯
3. 温度计
4. 沸腾器(或热板)
5. 盐、糖等溶质
实验步骤:
1.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2. 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并将烧杯放置在沸腾器上(或热板上)。
3. 开始加热水,并用温度计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4. 观察并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温度,即沸腾点。
5. 将实验步骤1-4重复进行,但在第2次实验中向水中添加一定量的盐或糖,并记录沸腾点。
实验结果:
在常压下,水的沸腾点为100℃。在添加溶质的情况下,水的沸腾点上升,即沸腾点变高。这是因为溶质的存在增加了水的溶液浓度,导致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水的沸腾点升高。
实验结论:
水的沸腾点是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在常压下,水的沸腾点为100℃。然而,当水中添加溶质时,水的沸腾点会上升。这是因为添加溶质增加了水的溶液浓度,导致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得水分子在相同温度下更难脱离液态转变为气态。因此,水的沸腾点受溶质浓度的影响。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范文 篇三
小学生中“科学小论文”写作的调查报告
周XX
(发表在2010.11《小学科学》)
一、调查的背景
1、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都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以中美两国为例——我国的《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学校教育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获取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将来在这个日益被科技技术所塑造的世界中生存做好准备。
2、小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一个将所学所知外化的途径与平台,而科学小论文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既有利于积累学生的所学所知,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激发、促进。从而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近几年来,笔者作为科学教师,多次组织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了各种级别的“小论文”比赛。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问题,希望以此调查为一突破口,能寻求一些途径,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上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于观察、访谈、研讨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 法。首先在4—6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共1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将历年收集来的学生科学小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寻找一些学生的写作规律,翻看了南京市近两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科学教师同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想法;最后查阅一些书籍和资料,总结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小论文,也不知道怎么写。通过调查,笔者整理了如下现象: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1、面对新知——“怕动笔”。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学习要以亲历活动为主。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比喻,而荀子则把有效的学习过程归纳为“闻——见——知——行”的活动,西方国家近来则把它概括为“听来的会很快忘掉,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才能理解”。
现在的学生面对较高负担的学习压力,会自己减轻认为不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很多孩子“怕动笔”,想想说说没问题,但是要写下来,特别是按照有一定逻辑要求的“写论文”,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却步。调查中只有19%的学生愿意动笔写下自己的发现,更多的学生只停留在“听听、看看”的阶段,只有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体验真正的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去感悟和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自行探究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2、面对选题——“无从下手”。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好的题材可写呢!笔者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也发现,94%的学生对于写科学小论文很茫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更
多地老师给一些题材和启示。3、面对内容——“简单堆积”。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这才是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
调查中,66%的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只是将“现成”的科学原理“搬到”相应的科学现象中去,缺乏自我发现、自我鉴别、自我论证的一个过程。27%的学生虽然做了一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的逻辑整理和拓展,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4、面对过程——“短、平、快”
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表四 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时间统计图
80%的学生都把科学小论文等同于语文中的“作文”,认为1天,最多3天就能“炮制”一篇小论文,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失去了“科学”的价值,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有一点科学知识的小作文。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要经历题材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探究的过程——结论的取得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
1、科学教师的重视程度。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129名学生中有78.3%学生都写过科学小论文,但是只有27.9%是在科学课上要求写的,有近50%的学生是在语文课上写到相关作文时写下的。这也反映了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水平,我们还太拘泥于课本与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急待提高。
2、科学教师的指导水平。
翻看了学生近几年写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大多数还停留在《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蚂蚁搬家的秘密》这些比较浅显、大众的素材中。在调查的三个年级中,五年级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涉及的内容较广,平均每位学生写有2篇以上的科学小论文,这也与他们任教的科学教师有关(该教师是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在与同行的对话中,笔者也发现不少科学教师自身对科学小论文的理解就不够,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就没有写过专业论文,这样对学生的指导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调查思考及打算
1、思考。这几年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活动中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缺乏一颗“敏感的心”,教师亦是如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篇文章就能达成的任务,笔者希望通过“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哪怕仅仅就是尝试了一点皮毛,要把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去。
2、打算。笔者准备在每学期的科学教学中安排一点时间对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并且跟踪1——2个个案例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借此能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卫光平.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M],2007.6第1版第3次印刷。
[4]周庆林. 青少年科技写作竞赛指导 [M],2005.2 第1版 第1次印刷 。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