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小课题开题报告(优质3篇)
西安市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市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挑战。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商业化的压力,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改造,导致文化遗产的丧失和城市形象的丧失。因此,对于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西安市特点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和策略,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围绕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展开,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与特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和策略等内容。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对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深入研究。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1. 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较为完整的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报告,包括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和策略的总结等。
2. 创新点:本研究将通过对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1.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为期一年,分为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研究总结等阶段进行。
2. 进度安排:第一阶段为文献调研,预计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第二阶段为实地调查,预计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第三阶段为数据分析,预计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第四阶段为研究总结,预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六、研究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1. 可行性:本研究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深入研究。
2. 局限性: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时间和研究资源的限制上,由于时间和资源的有限性,可能无法对所有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
西安市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西安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市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深入研究,找出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套适合西安市特点的交通拥堵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围绕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展开,包括交通拥堵的概念和特点、交通拥堵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等内容。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模拟仿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对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1. 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较为完整的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报告,包括交通拥堵问题的分析、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总结、交通拥堵解决方案的提出等。
2. 创新点:本研究将通过对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为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1.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为期一年,分为问题调研、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研究和研究总结等阶段进行。
2. 进度安排:第一阶段为问题调研,预计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第二阶段为数据分析,预计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第三阶段为解决方案研究,预计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第四阶段为研究总结,预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六、研究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1. 可行性:本研究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局限性: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时间和研究资源的限制上,由于时间和资源的有限性,可能无法对所有的交通拥堵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
西安市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三
西安市小课题开题报告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时间:2011年5月18日
立项号2011XKT-XXSX216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张凤丽所在单位西安市灞桥区宇航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提出有待解决和重视的现实问题,论述本研究的价值或重要性)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首先,从运算的认知过程与结果上看,估算具有直觉化、跳跃化与内隐化的特点,它相对于精确计算程序化、精确化与外部化的特点来说,要简单、开放的多。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购物、开展活动中不自觉地进行估算。估算已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一项技能。
第三,估算教学中还渗透了一些思维训练,估算的思想中有着简算的思维含量,它的教学对于以后大数量之间的简便计算有着很大的技能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算意识、技能培养的要求。如第二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的大概推断或估计。估算能力是指学生在利用一些估算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认知过程,获得一种概略化结果的能力。估算可以理解为估计计算、大致推算,它的核心仍然是"算",其本质就是在不要求准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得出近似值,而且此结果与正确的计算结果有合理性的接近。估算是心算、数概念及各种计算技巧的综合运用。
认知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估算能力的发展要相对早于精算能力,表现为一个由以估算能力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精算能力为主的发展趋势。估算能力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估算能力,学生不但可以节约认知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估计结果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形成恰当的认知决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培养小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及估算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课堂应用效率,发挥估算的作用和优势。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应用能力。
二、研究内容
1、估算意识的培养研究: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估算、大数目的粗略估算、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数量的简单推算。
2、估算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体现在口算训练、计算教学、概念教学以及综合应用教学中。
3、估算策略的培养研究:主要有预测策略、调整策略、优化策略。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实际出发,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2、经验总结法: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发现的问题,将其收集起来,并加以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案例反思法:对典型课例、典型题型、典型学生进行反思研究。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打算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完成课题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1月):根据研究方案,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收集实验素材,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与验收。
3、总结阶段(2011年12月):总结出培养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实践的方法与途径,收集整理各类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五、研究措施
(一)从指导策略入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其基础是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首先进行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
其次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
在具体的估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估算的方法:
1、凑整估算。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再进行计算。这种最简便的估算方法,在一年级就已经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2、根据最低位估算:即只计算算式中所运算数据的最低位上的数的结果,就能预知或用此法检验原式的值最低位上的数字是几。如:60.1-9.9=?差的末位数字一定是"2"。
3、根据位数估算:即在
四则运算中判断得数的位数。如:55×67积是四位数。4、取近似数估算:即用"四舍五入"法取算式中几个运算数据的近似数,然后依据这些近似数的运算结果估计整个算式的值大概是多少。如:9.9×4.3≈10×4=40,因而9.9×4.3的值应在40左右。
(二)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增强估算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的估算方法后,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时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估算。
一方面,在计算时,教师可以多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估算无处不在。在整个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要多交流,要明白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估算意识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多指导一些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注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1、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优越性。
2、教学中,通过设计开放性估算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估算,利于提高学生的估算兴趣,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综合的运用与提高。
3、开展估算活动。估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主要的是一种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如根据自己的身高估计桌子的高矮、衣服的肥瘦,根据一堆物体估计盛放容器的大小,根据房间估计所需瓷砖的多少,估计下课还有多少时间…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估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误差大小之说,因此,当学生对估算有不同结果时,不应责备学生,而应组织学生检查他们最初的估计过程,引导他们做出调整,利用反馈改进估计,逐步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使估算结果更加合理。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1、小学中段学生掌握了估算的方法,能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讨过程,正确熟练地进行估算。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从而拥有了良好的数感。
2、能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数量或算式结果迅速做出大概的推断或估计,既可以考查计算是否正确又可以用于检验或作出决定。
3、认识到估算是计算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前测和后测的分析报告。
5、课题成果的主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教学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