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最新3篇)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通过实验探索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引言: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化学本质的关键。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践和推理,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概念和过程。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3. 观察和记录物质转化的过程;

4.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规律。

二、实验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观察与比较

1. 实验材料:石墨、砂纸、锌粉、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纸张等。

2. 实验步骤:

a) 将石墨和砂纸分别用手指摩擦,观察它们的性质;

b) 将锌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观察气体的产生和溶液的变化;

c) 将盐酸滴在纸张上,观察其变色现象。

3. 实验结果:

a) 石墨和砂纸都能够摩擦产生黑色的物质,但石墨摩擦后仍然保持原貌,砂纸则会磨损;

b) 锌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锌溶液;

c) 盐酸与纸张接触后会使纸张变色。

4. 实验分析:

a) 石墨和砂纸的摩擦是一种物理变化,而锌粉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和盐酸与纸张的接触则是化学变化;

b)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三、实验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类

1. 实验材料:铁、铜、锌、铝、铅等金属片,硫粉、氯气、氧气等非金属试剂。

2. 实验步骤:

a) 将金属片与非金属试剂接触,观察反应现象;

b) 分析反应产物的性质。

3. 实验结果:

a) 金属片与硫粉反应后会产生硫化物;

b) 金属片与氯气反应后会产生金属氯化物;

c) 金属片与氧气反应后会产生金属氧化物。

4. 实验分析:

a) 金属与硫粉、氯气和氧气反应时,会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从而可以将金属和非金属进行分类。

结语: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将亲身参与观察和实践,了解了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同时,通过实验分析,学生也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这些实验案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篇三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

  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2、认识物质转化基本规律,将初中记忆型的思维模式进阶成高中阶段推理型的思维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3、学会迁移,将本节的学习策略迁移至化学学科其他思想方法的习得过程中,在面对复杂陌生的化学问题时,能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三、教学目标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建立分类观,并能将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2、准确理解胶体概念,掌握胶体重要性质。

  3、理解物质转化规律并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建立分类观,并用其探寻物质转化规律。

  2、利用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结合实例,引入分类法,明确其应用价值。

  教师引导:【引入】展示图书馆或超市分门别类摆放物品的实例,明确分类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列举“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分类方法。

  学生活动:感受分类法的优点,明确分类法需要概括物质共性,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会有差异。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分类例子学生熟悉,更有代入感,感兴趣的同时更能强化分类的重要应用。同时明确分类需要有标准,找共性,作为后续分析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提供理论基础。

  2、实践活动,应用分类法将物质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任务1】将“物质”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物质共性(定义),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将物质进行分类如下: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单一物质进行系统分类,为后续寻找同类物质的共性做铺垫。

  (二)环节二

  1、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概念。

  教师引导:

  【问题】混合物是否可以再分?回顾溶液、浊液的概念,总结共性,得出分散系概念。依据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态将分散系分类,并举例;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引入胶体的概念,并举例。

  学生活动:

  (1)回顾溶液、浊液,归纳得出分散系概念。

  (2)将分散系分类,引出胶体定义,即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将混合物进行再分类,弥补物质分类时的空缺。

  2、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及新合成的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思考理解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探究胶体性质,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获得结论。

  3、鉴别、分离提纯胶体。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性质,鉴别氯化钠溶液及淀粉胶体,并设计实验,将其混合物进行分离。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依据分散质粒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设计实验分离胶体及溶液,并检验是否成功分离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胶体本质及性质掌握情况,训练学生实验能力,深化对胶体的理解。

  (三)环节三

  1、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任务3】将初中所学代表性物质进行分类,以Ca、CaO、Ca(OH)2、CaCO3为例探究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以C、CO2、H2CO3、CaCO3为例探究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学生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基于分类法,寻找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2、基于已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教师引导:【任务4】结合实例,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1)酸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2)碱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3)盐的通性: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盐(金属活动性规律);

  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符合复分解反应规律)。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酸、碱、盐的反应规律,体现物质类别是在探究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升的能力。

  3、基于以上两点探究,利用“八圈图”,完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及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八圈图”的书写。

  设计意图:“八圈图”是物质转化规律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深入理解物质类别与各类物质之间转化的关系,也可用于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四)环节四

  教师引导:【任务5】以硫磺为原料,基于物质转化规律,设计实验,制备亚硫酸钠。

  学生活动:

  (1)明确原料及产物物质类别。

  (2)依据“八圈图”设计反应路径,鼓励设计多条路径完成制备。

  (3)书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诊断并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及物质转化规律的掌握程度,体会分类观、转化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高中读书分享活动简报范文75篇

高中读书分享活动简报范文 第一篇自XX年我校开展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以来,每一位同学都能利用晨读、课间、放学等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把所读作品中的经典部分和精辟语言,摘...
高中资料2013-01-02
高中读书分享活动简报范文75篇

激动人心的一刻(推荐3篇)

力牵动我们的心,运动燃烧我们的激情。多少年来,人们都把运动视为神圣的,因此才会出现奥林匹克运动会。今天,我从那一刻感受到它带给我的激动。我是义工队的成员,就在跑道上的终点工作。高中男子200米赛跑开始...
高中资料2017-01-04
激动人心的一刻(推荐3篇)

镜子高中作文(精彩3篇)

照镜,可以正衣冠;读史,可以明得失。镜者,净也,镜本净者。置一镜于案上,镜前为美人,则镜中为美人;镜前为丑人,则镜中亦为丑人也,与镜无干也。 镜虽无碍于人之面容,然镜不止于净,亦境者也,镜使人入其境,...
高中资料2019-04-08
镜子高中作文(精彩3篇)

我的奶奶高中作文【经典3篇】

我的奶奶高中作文(一)“哎呀,这么好的东西白白浪费了,真可惜哟,这就是我最尊敬的人——奶奶经常指着扔在地上的还可以用的物品说的话。奶奶的前半生很苦。大约在她三十多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去世了。奶奶一个人带...
高中资料2017-08-05
我的奶奶高中作文【经典3篇】

高中作文800字--历史名城【推荐6篇】

高中作文800字--历史名城 第一篇我的家乡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繁华热闹的都市,更没有惊涛骇浪的大海。但是我依然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这里有茂密的树林,也有争妍斗艳的野花,还有生命力顽强的小草。随处可见...
高中资料2013-06-06
高中作文800字--历史名城【推荐6篇】

晚春高中作文【经典3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提起“春”字,总会让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嫩绿的柳,柔和的风,温暖的阳光,清脆婉转的鸟鸣,散发出淡淡清香的春花,还有叶子上晶莹的露珠,孩子们脸上无邪的笑容……...
高中资料2014-03-09
晚春高中作文【经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