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有趣的影子》教案(经典3篇)
幼儿园大班《有趣的影子》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有趣的影子》游戏探究
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了解并认识影子的概念。
2. 发展幼儿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
1. 一面白色的幕布。
2. 手电筒。
3. 幼儿喜欢的玩具。
4. 幼儿感兴趣的实物。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 引导幼儿回忆上次讲过的关于影子的知识,询问他们对影子的理解。
2. 让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灯光和自己的影子,引发他们对影子的兴趣。
步骤二:探究
1. 在教室里搭建一个小型的剧场,用白色幕布将一个区域围起来。
2. 利用手电筒照射幕布上的物体,观察产生的影子。鼓励幼儿描述影子的形状和变化。
3. 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实物,通过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幕布上,观察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步骤三:合作游戏
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件物品,在幕布上形成影子。
2. 鼓励幼儿合作,通过调整物品的位置、光照的角度等,创造出有趣的影子形状。
3. 让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创造的影子形状,其他小组可以猜测是什么物品。
步骤四:反思总结
1.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影子的新认识和体验。
2. 与幼儿一起总结影子的形成条件和变化规律。
篇二
教案名称:《有趣的影子》探索实验
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白色幕布。
2. 太阳能灯或强光源。
3. 幼儿喜欢的玩具。
4.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 引导幼儿回忆上次关于影子的学习内容,询问他们是否还有其他疑问或新的发现。
2. 向幼儿介绍今天的实验主题,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步骤二:实验探究
1. 搭建一个实验场景,将白色幕布悬挂起来。
2. 将太阳能灯或其他强光源放在幕布前方,照射在幕布上。
3. 让幼儿观察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光源照射下产生的影子,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会不同。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释和猜测。
步骤三:合作探究
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实验。
2. 鼓励幼儿尝试改变物体的位置、形状、材质等因素,观察影子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3. 让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自己的观察和解释。
步骤四:总结讨论
1.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实验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和理解。
2. 与幼儿一起总结影子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有趣的影子》这个主题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和实验,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影子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有趣的影子》教案 篇三
幼儿园大班《有趣的影子》教案
活动目标
1、 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2、 初步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
3、 通过参与实践操作活动,感知影子的特征,了解影子变化的原因。
4、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1、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教学用具
手影戏《小鸟归巢》
活动过程
一 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
带领幼儿散步,找影子。请幼儿观察什么地方有影子,什么地方没有影子,发现了什么东西的影子?
1、室内谈话:幼儿说一说散步时的发现,
(1)小结:太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没有影子。
(2)欣赏多媒体课件手影戏与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小实验:影子的产生。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带领幼儿从开着的幻灯机旁走过,出现自己的影子,让幼儿在前面做做不同的动作,感知影子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回到位置上,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影子) 如果幼儿说不出就请再请
一幼儿再次上来演示,其他幼儿观察。向幼儿介绍这个黑黑的就是他的影子。再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请一幼儿走到另外一边,让幼儿看看墙上有没有影子,让幼儿进行对比,有了对比幼儿很快就会明白:有了光,物体挡住光才会产生影子。 由开着的幻灯机的光引出生活中的手电筒也会发出亮亮的光,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索操作。由于手电筒在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很少用到,于是先让幼儿了解一下手电也能发光的功能。“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手电打开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墙上演示一下,出现亮的光。
(2)自由探索
将玩具挡住光线,问幼儿:现在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玩具挡住了光线,所以出现了影子)
(3)自由讨论
将幻灯机(或手电筒)关掉,问幼儿:现在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小结:影子的产生有两个条 件,一要有光,二要有不透光的物体。光照在不透光的物体上,就会出现影子。
3、巩固练习
进行找影子的练习,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操作材料分成难易两份:一份是不同影子连线;另一份是在两种相似的影子中圈出与前面的图一模一样的影子,它可以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形态认知能力。
小动物要和影子做游戏,可是他们不知到自己的影子在哪里?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影子吗?讲解操作卡片做法。
二、玩游戏:踩影子
1、幼儿在阳光下自由活动,观察自己的影子,找出规律:人动,影子动;人停,影子停;影子跟着人。
2、教师在阳光下跑,让幼儿踩教师的影子。教师可变换方向,站起或蹲下,引导幼儿注意影子的变化,控制幼儿的活动量。
3、幼儿两人一组,互相踩对方的影子。
三、美术活动:画影子(时间:上午)
1、两位教师示范,站在阳光下(面向一定方位)互相将对方的轮廓用粉笔描画下来。(提醒幼儿:下午,我们将站在原地,再画一次影子,看看有什么变化,你们愿意试试吗?)
2、幼儿两人一组。互画影子,先画小朋友现在所在的位置,做上自己知道的记号。
四、活动延伸
1、下午四时左右,再组织幼儿画一次影子。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影子变了吗?为什么会变?
小结:太阳在动,影子也随着移动。太阳在这边,影子总是在那边。(也可让幼儿比较早晚的影子与中午的影子的不同)。
2、上述各项活动,可以让幼儿重复进行,进一步深入观察、了解影子,理解各种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3、幼儿自由交流游戏的方法与结果。
教学反思:
要上好科学活动,就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也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更要让幼儿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
小百科:影子是一种光学现象。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的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分为本影,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