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上册《感悟彩陶之美》教学反思(最新3篇)
五年级美术上册《感悟彩陶之美》教学反思 篇一
在五年级美术上册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感悟彩陶之美》这一单元进行教学。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彩陶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通过学习彩陶,让学生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和美丽。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陶艺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很多学生还停留在简单的画画层面,对于陶艺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了陶艺的独特之处,比如陶土的质地、制作工具的运用和色彩的选择等。我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彩陶作品,让学生感受到陶艺作品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对于陶艺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由于彩陶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实践的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了陶土的捏塑、上釉和烧制等环节的实践活动。通过亲手动手制作陶艺作品,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彩陶的制作过程,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另外,我还注重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欣赏彩陶作品,分析其色彩运用、造型特点和表现主题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并能够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五年级美术上册《感悟彩陶之美》的教学反思中,我注意到了学生对于陶艺的理解较为浅显、制作工艺复杂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调整。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们对于彩陶的理解更加深入,技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环节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艺术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美术上册《感悟彩陶之美》教学反思 篇二
在五年级美术上册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感悟彩陶之美》这一单元进行教学。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彩陶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通过学习彩陶,让学生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和美丽。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制作彩陶的过程中存在着技巧不熟练的问题。由于彩陶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陶土塑造不够熟练、上釉不均匀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加强了技巧的讲解和示范。我详细地介绍了陶土的塑造技巧,包括制作基本形状、雕刻细节和修整等。同时,我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优秀的彩陶作品,让他们参考和借鉴。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学生们的技巧逐渐提高,制作出的作品也更加精美。
其次,学生对于色彩的运用还比较简单和单一。在彩陶的制作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然而,学生们在上色的过程中往往只使用了一两种颜色,缺乏对于色彩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色彩的教学和实践。我通过讲解和展示了一些有关色彩运用的知识,比如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搭配的技巧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尝试使用多种颜色进行上色,并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进行色彩的调配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的色彩运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大大增强。
总的来说,五年级美术上册《感悟彩陶之美》的教学反思中,我注意到了学生在制作技巧和色彩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调整。通过加强技巧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们的制作技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教授色彩运用的知识和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颜色,学生们的色彩运用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环节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艺术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美术上册《感悟彩陶之美》教学反思 篇三
五年级美术上册《感悟彩陶之美》教学反思
《感悟彩陶之美》是赣美版小学五年级第9册第1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设置的目的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关注与传承。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色陶器,其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中华祖先用泥和火创造的陶器在实用的前提下,又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融入造型和纹饰中,使它们具有了观赏价值,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涵义,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作为欣赏·评述课,本课旨在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了解我国彩陶文化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了解彩陶文化的历史,从而感悟彩陶。
彩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既古远陌生又新鲜奇特。什么是彩陶?彩陶是在哪里发现的?原始人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了彩陶?各种各样的陶器的做什么用的?彩陶上的图案又代表着什么?孩子们都是很想探个究竟、问个明白。
在初步把握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后我这样设计了本课的教学。
我创设了一个考古的情节,带同学们去体验一次考古文化之旅。从 “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力图把彩陶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与“仰韶文化”的知识传达给学生。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挖宝的游戏。希望通过展示发掘的宝贝(图片形式),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图案纹样、审美特征、功能等方面了解彩陶,感悟彩陶文化。
带同学们进入考古之旅的第一站是——仰韶文化的其中两个分布地:陕西、河南。我分别出示“人面鱼纹盆”“彩陶鹳鸟石斧瓮”,引导学生观察陶器,说出自己的感受。
接着进入考古之旅第二站——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和青海出现了一个分支,那就是马家窑文化。出示“彩陶漩涡纹尖底瓶”,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讨论、推测。
最后进入考古之旅第三站——龙山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彩陶越来越融入
我们的生活,在龙山文化的分布地山东又有什么新发现?出示白陶鬹,它的造型、颜色、图案与前面欣赏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文化之旅结束后,比较三个文化时期几件彩陶的艺术特点,并开始创作,体
验远古生活。我示范了彩陶制作的两种方法:手捏法和泥条盘筑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看似完美的情景创设,完整的课程设计,本以为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之后才发现了许多问题。
1。导入设计要新颖,应更好的切入主题。
课程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挖宝”的游戏,用FLASH做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上来挖宝,看看你们挖到了什么宝贝?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都愿意来尝试。彩陶一个个的被“挖”出来了,我本以为同学们会跟着欣赏彩陶,了解彩陶,但是同学们对彩陶似乎不太感兴趣,他们还沉浸在“挖宝”的游戏当中。这给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带来了麻烦,他们对“挖宝”产生了兴趣,但是对宝贝并没有多大兴趣。所以导入可以新颖,但是要更好的切入主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学习动机。
2.教师语言表述要准确,以达到预期目的。
在出示“彩陶鹳鸟石斧瓮”图片时,我提问彩陶上的“鹳鸟”“ 石斧”画的像不像?有同学回答说不是太像,感觉“鹳鸟”不像鸟,“ 石斧”画的像飞机,这下我着急了,学生怎么没有按照我预想的来说,于是我连忙说这件彩陶器表绘有一幅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鹳鱼石斧画而闻名于世,珍贵非凡。虽然如此,可是学生依然明白不了。此环节我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原始人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能绘出新石器时代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画是多么的了不起,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慧,而不单单是像不像的问题。
3.对彩陶文化要注重探究精神的培养。
当出现“人面鱼纹彩陶盆”时,学生们展开了大胆的想象猜测,他们对彩陶上的图案进行了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有的学生说是水盆,有的学生说是脚盆,还有的学生说可能是装水后用来照镜子用的。我本应该为他们的想法鼓掌,鼓励
他们要有探究的精神。可是此时我一一否定了他们,我想用权威来告诉他们答案。
我播放了一段国宝档案的视频,根据最新的研究,它是一个瓮棺盖,至于上面的`图案,专家推测很可能是半坡人期盼生命繁衍的一个象征。因为人们对鱼神的崇拜是新石器时代的普遍现象。虽然目前最新的推测是瓮棺盖,人面鱼纹是人们期盼生命繁衍的一个象征,但并不代表以后不会有新的结论,对于彩陶文化我们要时刻保持探究精神,同时鼓励同学们要更深层的挖掘彩陶文化,美术课程也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说不定同学们以后就是一名考古学家!
4.课堂教学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悟并用
我示范了彩陶的两种制作方法,手捏法和泥条盘筑法。接下来的创作我分了三个小组来完成,分别是第一组:捏造型,第二组:画纹理,第三组:在卡纸造型上添加纹理。本来在创作环节我没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我觉得只要学生在对彩陶文化的艺术审美上有自己的认识和独特感受就行了,但是没有想到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并且有的学生甚至自己创作出了非常独特的造型和具有浓厚彩陶风格的装饰图案,在色彩的把握上也有正确的理解和表现。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应把学生的创作能力与审美意识提供结合起来,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