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创建工作总结(经典6篇)
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篇一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生态创建工作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参与了一项生态创建工作,并在此总结了相关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类似的工作。
首先,我们意识到生态创建工作需要全面的规划和协调。在开始阶段,我们明确了生态创建的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确保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合作。我们与环保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合作网络。这种协调和合作的方式为生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们注重科学技术的支持。在生态创建工作中,我们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为制定正确的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提高我们团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另外,我们强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生态创建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因此,我们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公众参与的座谈会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参与生态创建工作的讨论和决策。通过这些参与形式,我们成功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最后,我们认识到生态创建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生态环境的恢复速度较慢、资源投入不足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持续推动生态创建工作的进展。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和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综上所述,生态创建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面规划、科学技术支持和社会参与。只有通过持续努力和各方的合作,我们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篇二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创建工作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一项生态创建工作,并在此总结了相关经验和教训,以期能对今后的生态创建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我意识到生态创建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在生态创建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技术支持。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共同推进生态创建工作的合力。
其次,我认识到生态创建工作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支持。在生态创建工作中,我们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明确生态环境的状况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恢复策略。同时,我们还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模型等,来支持生态创建工作的实施和监测。
另外,我强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生态创建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我们还需要组织公众参与的座谈会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参与生态创建工作的讨论和决策。
最后,我认为生态创建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资源投入不足、技术难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坚持,持续推动生态创建工作的进展。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和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综上所述,生态创建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支持,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篇三
根据省市县生态文明建设会议精神,为更好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华山场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㈠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围绕秀美乡村创建和垦区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抓好辖区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村庄卫生清洁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常态化、制度化。
㈡全面加快基础设施步伐。依托危房改造工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入组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全力打造绿、洁、畅、亮、美的新集镇。
㈢全面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做好景区新区建设工程,积极协调,推动工程进度,并做好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扶持各村做大做强白茶、茶油、毛竹等产业。
㈣全面助力精准扶贫。通过“党建+”活动为引领,扎实推进“四进四联四帮”活动,抓好场干部与县直帮扶单位干部与贫困户的“1+1”对接,在烤烟种植、山羊养殖、毛竹低改、白茶种植上做好文章、精准发力,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提供生产发展技术,从而实现精准脱贫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篇四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到柏林镇检查指导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遵照市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凝心聚力,求真务实,迅速在全镇上下掀起创建生态文明乡村工作的热潮,得到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拥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效果,现就重点工作向各位领导做简要工作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提出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柏林镇位居平邑蒙山主峰前,现有25个行政村,万人,区域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属全市明星旅游镇,全市旅游强镇,山东省最具竞争力旅游名镇,20__年3月被授予市级生态文明乡镇,同年,黄崖村被授予省级生态文明村,今年1—10月份,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80元。
今年1月,被省委防范和处理_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为全省“无_乡镇”,自今年2月至今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全市城镇管理明星乡镇,全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全市安全生产先进乡镇和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先进乡镇。目前,全镇25个行政村已有20个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其中新培植市级生态文明先进村2个,县级生态文明先进村5个。
二、主要做法
(一)抓特点,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党委、政府立足蒙山主峰前的区位优势,将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与建设经济强镇,旅游大镇,文化名镇紧密结合在一起,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创建办公室,党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党建、新闻中心、团委、妇联等相关单位部门抽调精干人员配合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包扶到村,具体指导帮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各工作区、各行政村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就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的制度、规划以及目标要求进行了量化细化,真正体现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多层面、全方位突出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抓重点,做到资金投入到位。今年以来,全镇先后完成投资110万元对镇政府驻地沿线及文泗路沿线进行绿化亮化,新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0余万株,更新路灯300余盏。投资200万元实施了项目聚集区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硬化道路万平方米。投资90万元购置垃圾清理车14辆,购置垃圾箱180个。完成投资1600万元,硬化村内主要街道及道路17万平方米,粉刷墙壁23万平方米。投资40万元在南林村新建垃圾中转站一处,今年以来,先后集中清理三堆2600余个,清理河道、沟渠、垃圾漂浮物4000余米,清运乡村垃圾260余吨,清理企业工业垃圾万吨。
(三)抓亮点,做到示范带动到位。今年7月上旬,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上半年观摩总结表彰大会,就重点项目建设,“五化”达标情况进行现场打分,结合党建、精神文明创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相关的千分制考核目标,对荣获前5名的南林、玉源、黄崖等5个行政村分别给予1万元的现金奖励。对新培植的2个市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村和5个县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村,党委、政府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四)抓难点,做到检查考核到位。党委、政府就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奖惩办法,做到一天一调度,三天一评比,一周一奖惩,对个别工作被动,现场评比打分倒数前3名的村和相应的包村人员,要说明被动落后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表述达标时限。对在县生态文明村建设考核中影响了全镇综合成绩的,不仅要取消所有的评先树优资格,还要进行诫勉谈话,进行责任追究。
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篇五
一、调整管理机构,落实岗位职责
为全面落实应急管理的各项要求,确保我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科学、安全、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我镇人员变动和工作需要,对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进行了及时调整和加强,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及站、所、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对应急队伍也进行了相应充实调整。
二、强化宣传措施,营造应急管理工作氛围
我镇结合工作实际,加大应急管理的宣传力度,同时结合年初制定的应急管理规划,组织应急小分队相关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培训和演练,大力提高全体人员的应急管理工作意识、责任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推动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制定应急管理工作预案,加大防范措施
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制,镇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领导预案的制定和统一安排布置。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负责具体组织落实和牵头实施。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精神,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应急管理工作预案(即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森林防(扑)火、地质灾害、重大事故、食品卫生、消防、重大疫情等应急预案)。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贯彻落实好应急值班制度。四是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为了使应急管理工作深入扎实开展,我们坚持利用每周的工作例会,对上周的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进行收集、分析、汇报、总结,对下一周工作进行安排布置。在每月下旬安全工作例会进行专题小结、通报,要求各单位、部门认真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整治,矛盾纠纷早调处早防范、措施早落实,把一切不安全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今年以来,我镇共组织了4次实战演练。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演练。通过演练使群众知道地质灾害的危害性、突发性和严重的破坏性,懂得如何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等相关常识,明白了逃生路线、方向、警报信号、避难场所等,锻炼了救援队伍的实地救援本领,有效提高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二是森林防(扑)火应急演练。通过演练,使队员们掌握和了解山火发生的特点、灭火的方法、人员协调和灭火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原则。三是一般室内(敬老院)灭火演练。通过灭火演示,使五保老人知道了预防火灾的常识,懂得了怎样逃生自救,怎样使用灭火器扑灭初起火灾。四是学校师生地震避险疏散逃生演练。通过有组织、守秩序地避险疏散演练,增强了学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锻炼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组织指挥能力。通过演练,在灾情发生时,能有组织、高效科学地做出准确反应,确保生命不受伤害,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极大地提高了我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检验了各项应急措施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加强了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能力,为我镇的安全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了应急管理工作,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同时也为改进缺陷、优化预案提供了很多办法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崭新的姿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我镇正在开展的安全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为建设平安、和谐、稳定的兴隆作出新的贡献。
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篇六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_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_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