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优选3篇)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以纪念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他致力于推动君主的政治改革,但遭到了贵族和权贵们的排挤和陷害。最终,他被迫离开楚国流亡他乡。在他流亡期间,楚国陷入了内乱和外敌入侵的困境。屈原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歌。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屈原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据说,在流放期间的一天,屈原听说了楚国被外敌攻陷的消息,心情异常沉重。他深深地悲伤和失望,决定投江自尽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为了阻止鱼虾对屈原的尸体进行亵渎,当地的居民纷纷划船下去,放下粽子让鱼虾吃,这就是现在吃粽子的由来。
屈原的自尽并没有完全落空,他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并且成为了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传说。为了纪念屈原和表达对他的敬仰,人们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划龙舟、吃粽子、系艾草,以此祈求平安和健康。这些传统习俗也成为了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充满着传说和神秘色彩的节日。在端午节的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系艾草,以此来纪念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除了与屈原的故事相关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与屈原有关的“五毒”传说。据说,在古代的时候,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各种毒虫都会出现。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毒虫的侵害,人们开始在门上贴上艾叶、菖蒲等草药,以此驱除毒虫。后来,人们发现艾叶和菖蒲有驱邪的功效,于是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系艾草的习俗。
除了与毒虫有关的传说外,端午节还有与瘟疫和疾病有关的传说。据说,在古代,五月初五这一天是瘟疫流行的高峰期。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疾病的侵害,人们开始在门上贴上五色丝线和五色丝绳。这些五色丝线和五色丝绳被认为有驱瘟疫的功效,以此来祈求平安和健康。
端午节的传说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这些传说不仅为端午节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让人们更加珍视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三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与端午起源有关的传说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多种说法,不过流传至今主要有七种传说。
古代“龙子节”说
是古代龙图腾团族的祭龙盛典。龙是虚拟的动物,在中国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中国人素有龙的传人、龙的后代之称,每年祭祀,以龙图像纹身。
尧舜禹三代的兰浴避疫之俗说
《大载礼记·夏小正》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如今端午仍有洗兰浴以避疫之俗,如扬州以百草水洗澡。
勾践水上操练水兵说
春秋越国勾践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兵,宋高承《事物纪源》称:“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的著名大臣,辅助晋文公重耳复国。介子推曾割自己小腿肚的肉救了即将饿死的重耳,重耳掌权后,给所有的人封了官位,唯独没有介子推。后来重耳去请藏到深山中的介子推,他却不肯出来,重耳想用火烧山的办法把他逼出来,谁知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木而死。重耳很伤心,下令五月五日禁火。禁火也是五月五日的节俗,以前端午被称为寒食日。
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楚国伍奢因谏阻平王夺子媳为妻之事遭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五年后发兵伐楚为父报仇。在吴与楚的战争中,因伍子胥让人用黑豆粉与糯米做成城砖,在困境中救了众人,最后取得胜利。苏州至今仍有“一城门救了一城人”的美谈。后来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被吴王杀害,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父亲是浙江会嵇上虞人,巫歌手,汉安帝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县江边弹奏唱歌迎波神,不幸溺死,不得尸骸。其女曹娥当时才十四岁,在江边号哭,尽夜不绝声,七天七夜,其父尸体浮出。也有说曹娥不得父投江而尽。
纪念屈原说
屈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
,著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因被陷害多次免职,最后眼看国家无望,悲愤自沉汨罗江。屈原投江为五月五日,楚地原有“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的传统节日,后来就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并将他视为水神,立祠祭祀。这时,开始与竞渡风俗结合,形成新的传说,大约六朝以后与端午节相连,成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荆楚纪事》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