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个人心得体会【最新3篇】
《论语》个人心得体会 篇一
《论语》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经典著作,读过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我看来,《论语》中的许多观点和智慧言论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我被《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深深触动。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成就感。我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其次,《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句话教导我要善待他人,要善良、宽容和体谅。在与他人相处时,我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不去伤害他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另外,《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要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能够不断地吸取他人的优点和经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论语》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告诉我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实现自己的梦想。
《论语》是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阅读《论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和处世之道的宝贵经验。我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将继续读《论语》,不断地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它成为我成长和进步的指南。
《论语》个人心得体会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语录,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过之后,我深受启发。《论语》中的诸多智慧言辞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次的思想冲击,给了我许多关于人生和处世之道的深刻体悟。
首先,《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门持之以恒的事情,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成就感。我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其次,《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句话教导我要善待他人,要善良、宽容和体谅。在与他人相处时,我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不去伤害他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另外,《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要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能够不断地吸取他人的优点和经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论语》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告诉我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阅读《论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和处世之道的宝贵经验。我将继续读《论语》,不断地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它成为我成长和进步的指南。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论语》个人心得体会 篇三
《论语》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
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