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定位与反思论文(精选3篇)
教育技术的定位与反思论文 篇一
教育技术的定位与反思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教育技术的定位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与调整。
首先,教育技术的定位需要注重教育本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因此,在应用教育技术时,不能只关注技术本身,而忽视了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技术应该服务于教育,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教育技术的定位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工具。
其次,教育技术的定位需要注重教师的角色。虽然教育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交互方式,但教师仍然是教育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因此,在应用教育技术时,需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育技术的定位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展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成为教育技术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因此,在应用教育技术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最后,教育技术的定位需要注重教育的效果评价。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追求技术的新颖与炫酷。因此,在应用教育技术时,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的定位与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注重教育本质、教师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育的效果评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技术的定位与反思论文 篇三
教育技术的定位与反思论文
摘要:为了促使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它本身的优势,转变教学方式,推动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变革,文章首先分析了当今教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再次提出教育技术的正确定位,姓“教”而不是姓“技”,并对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反对“工具理性”,提倡“以人为本”。
关键词:教育技术;工具理性;以人为本;教育变革
教育技术的初衷是针对学生、利用技术、促进教学、实现最优化,只不过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宽。由于教育技术本身没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支撑,所以,在一开始,我国的教育技术就在跟随国外学者研究的步伐,不断摸索探究,直到今天,对于教育技术,学者们仍然有很多困惑,甚至有部分学者仍旧纠结于教育技术名称的变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免会走很多的弯路。既然教育技术所处的是教育领域,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群体,就应该在“教”的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如何教、如何使用每一种技术,怎样发挥每个媒体的优势,受众体学生的接收情况、适应情况又是怎样等,都需要每一个研究教育技术的人去考虑,而不是一味地追逐热潮,热衷于现代新的技术,急切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考虑应用效果。其实,有很多所谓过时的技术(如PPT),还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教学价值,就被当今的“互联网+”的潮流淹没。不可否认的是,新技术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功能,更有利于教学,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需不需要,能不能主动接受,符合教学规律与否,能不能在教学中引起强烈反响,是不是实现了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等。技术的更新一代比一代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从教育技术的本质出发,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将技术为人所用。
一、教育技术的正确定位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归属于教育范畴,研究的是与教育相关的诸多问题,姓“教”而不是姓“技”,主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同样也本着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技术强调将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当中,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转变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过程,促进教育变革。正如南国农先生所言:“办电教必须使用设备,但电教姓教,以人为本,机是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的。电化教育追求的不是教育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1]可见,教育技术定位于“教”,所有技术都必须以优化教育为目的去应用,不能只注重技术的高超,研究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更重要的是以教育为核心,以人为主体,让技术满足于人的需求,而人具有选择合适的工具去达到教育目的的主动地位。站在教育的高度,满足人的需求,技术才能发挥它本身的优势,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名词日益更新,技术发展的速度让人赞叹,在这个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将新的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而且存在一种偏见,就是只要把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它的作用,促进教学的开展。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的产出中,即开发出新的技术,或者是研究新技术适用于教学的可能性。事实上,很多技术的发明都是为社会所服务的,然后才慢慢转向学校的教学中,研究教育技术的学者应该明白它的本质所在。教育及时既然定位在“教”上,那么,我们就应该遵循“教”的规律,考虑使用技术产生的效果的合理性,其是否达到了预先所设想的目标。要知道技术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只有人对技术本身有了更深的认识,才知道在教育上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反对“工具理性”,提倡“以人为本”
“工具理性”强调手段及其目的的协调,它是一种只限于对工具而非目的领域的理性,它只追求工具的效率,它的价值由对人和自然的操纵与控制的效率来衡量,而对目的的.合理性并不在乎[2]。也就是说,人们把技术当作一种实体工具,一种为达到目的而实施的手段,只注重使用与否,对于如何使用、怎样使用所达到的目的具有合理性从来不予考虑。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在这种错误的判断下,把技术直接应用到教育当中,不会体现技术应有的价值,对教育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何为技术?它是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的结合体,既包含了机器、技术硬件等物质,也包含了组织方法与技巧等非物质。我们只有在深刻理解技术的内涵的前提下,才能够把握每一种技术的特性与价值,准确地分析出它们在课堂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技术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传递信息的速度、效率、安全上,它还改变着人类的思想、生活环境,最终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和世界的发展。可想而知,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乔布斯之问”是我们所有人的疑问,究其根本,在于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弄清教育技术的本质,停留在“工具理性”阶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在这样的境况下,教师盲目跟从,学生被迫接受,这无疑是一个死循环。在教育领域应更多关注如何使用技术,而不是使用了什么技术,关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者根据最终预期达到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技术,采用合理的方式,更快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的。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使用技术,才能实现技术本身的价值。“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主体在技术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势必会被考虑是否可以应用到教学当中,并开始尝试实践,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未考虑教师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教师在领导的监督下滥用技术,比如,教师将书本内容搬到PPT上,通过手控翻页PPT为学生讲解内容,使得学生一知半解,没有发挥PPT本身所拥有的优势。这样失败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因为没有站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上选择合适的技术,使得人被技术所控制、束缚,使得人被动去接受技术、适应技术。而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是为人所用的,技术的使用与否取决于人,人会借助技术满足自己的需要,让技术去适应人,人与技术的关系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在使用技术时本着“为人为本”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技术为人所用,满足人们的需求,达到预期的效果,体现技术的价值。
三、结语
教育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在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中仍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不使用任何新技术,传统教学用具仍然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仍然可以教出高成绩的学生。所以,技术的优势没有那么显而易见,被很多传统的思想所隐蔽。在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首先,我们应该转变教师的观念,让他们感受到技术的魅力所在。目前,追求高成绩注重结果的问题尤为严重,家长、教师、学生对于过程性的学习没有过多的要求和期望,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但是,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再是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和家长需要更新自己的观念,借助技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天地。其次,需要更多的学者去引导、帮助教师和学生学会运用技术,一起走进充满技术的课堂,掌握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最后,新的技术需要资金支持,需要专业人员去实地操作演示,但我国很多学校的实施设备、资金状况是无法实现的。笔者认为,技术的支持或多或少会促进教学的开展,只是需要我们的学者去摸索它特有的性质,结合教学规律,慢慢探索、研究,或许一个小小的突破就会在这一领域掀起巨大波澜。
参考文献:
[1]南国农.80年代以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3-6.
[2]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