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论文(精彩6篇)
三农问题的论文 篇一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本文将从土地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三农问题的现状和解决途径。
首先,土地问题是农村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地被征用用于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导致农地面积减少,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来源。此外,土地流转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计。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求,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政府应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民收入问题是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此外,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农民缺乏技能和创业意识,使得他们很难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培训,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最后,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这不仅限制了农民子女的发展机会,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农村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支持政策和教育投入等方面的措施,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农问题的论文 篇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当前的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重点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以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发展、问题、解决途径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设施的建设水平不高,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交通不便、缺水断电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资金不足、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有限,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资源浪费和建设成本的增加。再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和运营不到位,导致许多设施无法正常运转和维护,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解决途径
为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次,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设效益。再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和维护,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和维护。
四、结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规划、加强管理和维护等措施,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问题的论文 篇三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将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就必须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相互影响制约,城镇化既能将三农问题有效解决但同时也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如何将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镇化有效结合,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将三农问题解决,通过城镇化使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1.关于城镇化以及城镇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战略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具体的发展中概念。“城镇化”这一概念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严谨定义。在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化两个词的概念基本相同,城市化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将城市文明不断传播给农村也是城市化的一个标志。换而言之,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将城乡差别消灭,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城市化也自然可以称为城镇化。从城市化本质来说,城市化可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口,主要做法就是在原有城市基础上不断扩展社会发展空间,将郊区土地蚕食;还有一种则是直接将农村进行城市化改革。对农村进行城市化改革也包含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保留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将城市社区增加,通过兴办农村乡镇企业,让农民不再外出打工,实现从单一务农过渡到务农和打工的双重经济模式;另外一种则是将农村社区直接变为城市社区,直接将农村居民发展为城市居民,这也是目前我国增加城市数量的主要途径,我国近年来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就是通过将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区来实现的。因此,要实现城镇化,自然就要将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城市城镇化需要涌入大量农村人口,因此自然要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以及蚕食郊区土地,农村城镇化因此和三农问题紧密相联。
2.关于解决三农问题中城镇化具有的作用
要很好将农业问题解决自然要先加快城镇化脚步。我国幅员辽阔,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发展千年,称得上是农业大国,但与世界先进农业强国来说,还是存在农业规模化以及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因此,要很好将农业问题解决,就需要将农业生产率提高,因此要实际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很好将城镇化积极推进。将城镇化进程加快可以使农业规模化经营扩大,从而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农村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在实施包产到户以后,通过将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农业自然就不能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只有通过将城镇化推进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过渡,才能给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和保障。再者,将城镇化脚步加快才能有效将农业发展空间拓展,让我国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农业经济效益始终不高,归其原因就是在经营模式上我国还没走出粗放型,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自然就要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以及对旧的经营体制进行革新。要实现经济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营模式,就要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对于产品不仅要注重数量同时还要注重效率和质量,让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效益保持协调关系。通过走城镇化道路,将土地合理流转并实现集中经营,使农村经济得到改善。
3.关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其问题对三农问题造成的影响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若是过度开垦,很容易造成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另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在建设发展上过于追求豪华视觉效果,如此一来则很容易造成工资低、消费高的现象出现,特别是高价商品房大量出现使得人们居无定所。有的城市将非常严格的城市标准制度设立,使得现行户籍制度将层次较低的人口阻挡在城市之外,使得素质较低的人口很难融入城市现实社会。并且过度城镇化以后就会对解决三农问题造成冲击,不能很好让农村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按照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当大量素质较低的农民工不能很好融入城市之前,就只能成为城市的“边缘人”,造成许多类似贫民窟的片区出现,这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造成阻碍。虽然我国现目前针对户籍制正在进行改革,但因为改革面积大、应对人口较多,所以效果还不太明显。
4.关于在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基础上解决城镇化问题是决策
首先要对大城市规模进行控制,将建设重点落在小城市,让农民进城的成本得到合理降低。我国一线城市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以及大量人才资源,而中小城市则相对缺乏,若不及时遏制大城市发展规模,势必就会造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经济、人才、教育等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次,对城乡现目前的社会结构进行改革,解放户籍限制,使农民能够真正融入到城市。目前我国在土地城镇化上远超于人口城镇化,所以要解决这种现象自然就要从制度上着手。然后降低工业在城市经济的比重,扩大服务行业,让农民能从职业和经济融入城市。
5.结束语
我国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城乡差距大以及经济不发达,虽然也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目前效果还是不明显,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进城镇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消化,让第三产业得到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自然是国家发展中放在首要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让农村和城市共同努力,让所有中国民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农问题的论文 篇四
1.推进城镇化的现实意义
1.1发展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
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因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就可以使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不但可以带动就业,还可以增加内需,拉动消费。这样一来,就将会对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形成巨大的冲击,打破城乡长期分割的二元结构,从根本上可以形成有利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使资本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1.2加快发展城镇化将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可能达到城乡统一,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1.3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
能够刺激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和新的投资。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现实选择,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组合的客观要求。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到实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够让广大的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拉动经济的增长。
1.4加快发展城镇化有利于建立城乡统_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如果能够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入城的农民也能够充分享受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充分享受城镇的公共资源,将毫无疑问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
2.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
近年来,虽然城镇化水平呈现提升趋势,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2.2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资金、土地等要素的严重制约
城镇尤其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政府投资为主,而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由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量大,虽然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又采取了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但从总体上看,筹资渠道还不宽、办法还不活,资金不足问题己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供应不足。
2.3城镇市政配套功能不完善
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仍然存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管网老化等“城市病”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统计数据显示,吉林市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全省均处于中游位置。
3.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发展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实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保证城市新增人口尽可能就业等方面调整有关政策。通过积极的城镇化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对待城镇化的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推进城镇化发展,以城镇化繁荣带动农村发展。
3.1发展城镇化要积极妥善处理城乡关系
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城镇化主要解决的不是城市建设水平和质量提高的问题,而首先是农业就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减缓片面城镇化进程、更强调要协调发展。因此发展城镇化必须处理好城市的发展和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关系,使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从而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化文明这个城镇化宇旨。
3.2发展城镇化要加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
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国家层面发展战略的难得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城镇化,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我们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发展自己。
3.3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带动作用
乡镇城是市域城镇体系中连接城乡的关键环节。要强化县城的区域中心职能,要本着兴县强镇的基本原则,要促进城镇适度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互动发展。城镇化要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和关键。
三农问题的论文 篇五
浔龙河由“自然村落”向“特色小镇”转变的核心动力是工商资本下乡。为深入研究资本下乡,专家们在湖南全省范围选取了7个市州,了解1—2个资本下乡项目基本情况。上报的12个项目中,现代农业型、生态农业型、观光旅游型项目10个,占83%,工业带动型、电子商务服务型项目各一个。
将这些项目与浔龙河进行比较,共同点是在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客观上培育了农村发展新动能。不同点是浔龙河资本下乡过程中,在制度建设、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系统性、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更高收益,是工商资本下乡必然选择。从实践看,资本下乡基本是某公司对产业的直接投入,是单一、直线型的。比如衡南县大三湘茶油、湘潭县的花木、广林的玫瑰等发展生态农业和莲山庄园等生态农庄等。
浔龙河资本下乡则有其创新性路径,比如规划引领。浔龙河特色小镇严格贯彻多规合一,即以民生规划为核心、产业规划为引领、小镇建设规划为推手、社会发展规划为长远目标、土地利用规划为保障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引导下吸引企业进入,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隐患。
平台运作方面,浔龙河特色小镇以小镇建设为平台,由政府、村集体及公司三大运营主体负责,以企业作为主体、政府负责引导、市场化运作。从小镇人口结构构成分析为切入点,重点围绕小镇消费结构和消费人群,开发相应的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及教育产业,并以项目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形成特色小镇建设与“美丽乡村”现代综合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
融资创新是放大浔龍河价值的重要手段,浔龙河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运用PPP融资、上市融资、众筹、参股合营等多种融资手段和方式。如利用PPP融资解决政府公共投资的最佳金融方案、借助上市公司广州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市增发融资确保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以众筹和私人订制的模式助推乡村康养产业开发。
从推动力量看,浔龙河更具系统性。工商资本注重追求规模效益,分散的土地经营权是资本下乡的障碍。资本下乡必须解决土地集中流转,让资本“脚踏实地”。从案例开看,小镇主要存在流转规模小、流转难的问题,如湘潭市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受到土地流转难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其整体效应的发挥和规划的落地,浔龙河资本下乡则追求推进的各项要素内在逻辑性,追求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性,用系统的、运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眼光来推动浔龙河特色小镇打造。
浔龙河系统地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建设过程坚持了“农民是土地的主人,企业是开发的主力,政府是服务的主体”的理念,地方政府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延伸,赢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企业通过拓展市场空间,可以获得预期的资本回报。群众通过获得土地集中流转带来的固定收入,通过城镇化带来就地就业机会以及合理的集体资产经营分红等,实现了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这些为小镇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小镇建设效率和质量。
浔龙河系统地处理好产权、投资和分配的关系,建立了合理、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红利分享机制,营造良好的多方共赢、红利共享发展模式,有效激励各方主体,确保政府、企业、群众参建的积极性。
此外,系统地处理好土地、人才、资金的关系。浔龙河特色小镇依靠带头人柳中辉及其团队的带动,不仅使本村获益,也吸引邻村加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双河村土地流转后进行规模种植,保证了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有效提高了土地耕种效率。同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入股组成合作社,农户作为股东,既可按股分红,又可以通过劳动取得收入。在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上,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而企业则依据市场机制投向竞争性经营领域,确保了多方的共赢。
从规模运作看,浔龙河项目更具整体性。由于“特色小镇”需要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综合性功能,因此,需要从小镇的规模来考虑其整体布局,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一般以项目建设为引导的特色小镇建设都是先流转一部分土地,就开发一部分项目,如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的开发就是以先流转的3000亩土地进行产业开发,后续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必然受到一定的障碍。而浔龙河特色小镇的开发以村为单位,不落下一户农民、不落下一寸山水,让原住民真心拥护特色小镇的开发,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和小镇建设,其规模运作更具整体性。如浔龙河小镇的开发以“寸寸土地长稻谷”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浔龙河特色小镇建设全面考虑将农民手中所掌握的土地资源资产化,从而实现农民的物权价值。如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例,无论是水田、山塘还是林地都统一进行流转,分类进行补贴。按照耕地每亩每年600斤谷,林地150斤谷,坡地、水塘及其他闲置用地200斤谷的标准,以当年国家粮食收购价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租金,实现了“寸寸土地长稻谷”,从整体上将土地流转出来,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促进了小镇建设的有序推进。
从产业定位看,浔龙河项目更具生态性。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而特色小镇产业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而打造特色产业有赖于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小镇产业,避免千篇一律的面孔出现。从我们的调研看,资本下乡发展产业必须保护自然生态、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基本要求,而调研的项目都基本符合这一要求。浔龙河特色小镇正是利用其林地多的自然生态优势,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但有其不同之处,浔龙河特色小镇围绕带动人流、聚集人气,五大产业之间相互支撑、促进、融合,形成自身的产业生态。
浔龙河特色小镇坚持把产业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突出自然生态特色。浔龙河特色小镇按照不破坏生态环境、尽量不占用耕地和坚持土地效益最大释放共享的三个原则开展建设。另一方面,浔龙河的农业种植(花卉苗木)、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康养产业、基础设施等五大产业之间相互支撑、促进、融合,充分实现产业间互动、内外资源互动的多元复合价值,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生态,构建了和谐、高效、活力的产业体系与生态圈,正如柳中辉书记所说的,浔龙河是围绕聚集人气做产业,这些产业也都是服从于聚集人才这一理念,这是其它地方资本下乡所没有的,浔龙河特色小镇通过整一化的产业体系向外推介一种拥抱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有果园菜园花园、充满艺术生活氛围和艺术气质,无处不彰显人、自然、产业、城市和谐共生的“世界级田园综合体”。
从农民利益看,浔龙河项目更具可持续性。农民支持是浔龙河资本下乡项目顺利推进的最坚实的基础。而农民支持的坚定性来自于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和发展。在这一点上,调研中的其它资本下乡项目差距较大,有的在土地流转后提供季节性就业,有的部分提供就业,有的则一转了之。比如湘阴县洋沙湖国际度假村项目,虽然建设得很漂亮,但在建成区内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村庄、失去了主人地位和权力。浔龙河特色小镇则不同,村民留住了家园、增加了财富,特别是完善了村民自治的形式,强化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
在确保农民基本生活的可持续性方面,浔龙河特色小镇考虑百姓问题的视角绝不是简单的拆迁、征收、住新房等操作层面,而是从土地改革“三权分置”进行深层次设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可持续性。浔龙河特色小镇按照耕地每亩每年600斤谷,林地150斤谷,坡地、水塘及其他闲置用地200斤谷的标准,以当年国家粮食收购价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租金,保障了百姓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可持续性。
以永久性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确保资产活力的可持续性方面,浔龙河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村民实行集中居住,新房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可用作抵押贷款,从而确保了资產的保值增值,维持了资产活力的可持续性。
以集体土地收益权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可持续性方面,浔龙河由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商场、民营学校、医院、加油站、文体中心等可经营项目和旅游项目的运营,其获得的股份收益由村民按土地合作社中的股份比例进行分红,实现村民长效增收。
以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巩固城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方面,浔龙河一方面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在浔龙河购买住房,就地落户成为新社区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同样的完善的功能配套和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转变农民身份,实现就地城镇化,身份直接转变为社区居民,在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同时,可以保留其农民身份对土地的权利。这样,就构成了城乡居民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基础。
从总体上看,浔龙河改革的核心之一是社会资本主导,对乡村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项目是由民营资本发起运作的,公司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优势,主导了项目的顶层设计、资金运作、政策平台搭建、土地规划调整等要素破题,并负责项目区内的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发挥出了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工商企业进农村参与农地改革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最大困难是什么?最大担心是什么?工商企业主动参与农村土地改革,能够按照产业发展布局的需求合理进行土地资源配置,从而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获得产业发展的经营收益。其中,最大的困难也是按照产业的规划进行建设用地的布局和调整,并在规划政策、用地政策上、金融支持等方面实现突破;最大的担心是政府不支持创新改革,不支持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或因为政策调整对公司发展造成阻力。
浔龙河通过多规合一,构筑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规划的统筹推进,最终形成了以民生规划为核心、产业规划为引领、建设规划为推手、社会发展规划为长远目标、土地利用规划为保障的“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同时,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乡村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浔龙河项目重点破解了土地问题,通过土地确权让农民的土地资源变为资产;通过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宅基地置换使农民的资产产生价值,变为资本;通过土地变性征收,让农民获得土地征收收益的同时,引进了社会资本下乡发展多种产业经营,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产业融合下,浔龙河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在项目区布局了生态产业、文化、教育、乡村旅游和乡村康养产业内容,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其中,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做到盈亏基本平衡,与其他配套设施一起,构筑成项目便捷的交通区位、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为乡村全域旅游和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产城互动中,浔龙河打造充满生机的功能平台。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既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又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试验田。通过实施村民集中居住,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体、商等配套设施,使其具备了新型生态社区和城镇的功能;通过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引进社会资本、智力资源下乡聚集,使其又具备了产业发展功能。
三农问题的论文 篇六
前言:我国在这几年的发展下,通过金融服务农业,促进农村的发展,持续实现了农民增收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要把金融支持更好地融人到农村来,推进农村的建设增收。本文对我国现阶段三农存在的基本问题、情况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具体说明如下。
一、金融支持下三农问题制约的因素
1、支持三农的效率不足,是因为农村的金融体系不完善。
1.1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薄弱。(1)因为商业银行等机构的退出,减少了农村金融供给的主题。金融体制在1993年以后进行了改革,以盈利为最大化目标,所以引发银行不约而同地在农村的撤退营业网点,导致农业信用贷款的投人逐年下降。(2)政策性银行功能欠缺导致支农效应难以推进显性。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农业发展银行,但是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业务单一性,功能明显缺位,供不应求,仅仅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3)农业信用难以承担服务三农重任,社先天不足。在商业性金融收缩、政策性金融滞后等问题的困扰下,农村信用社难以满足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支持发展。
1.2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出现失衡邮政储秀凭借优势利用多面广和汇兑网络抢先占有农村大部分储蓄市场,但是因为没有信贷业务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不仅分流了农村资金还加大了供求矛盾。在农村,金融机构大量吸收存款但是贷款却非常少,这样严重阻碍了三农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党和国家所制定的金融支持三农的政策。
2、影响到支持三农效果的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信贷管理机制不够灵活:(1)信贷准人限制过于严格,比如规定只有信誉等级够高的人才能申请,VIP用户才能申请。(2)小额农贷的额度偏小。虽然小额贷款比较受欢迎,但是还钱期短可能导致生产周期不适应,而且贷款的资金少,一般都是五千元以下。(3)农户抵押和担保比较困难。农村最贵的是房子,可是农村的房价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导致抵押困难更不要说担保等问题了。
3、三农信心的弱化是因为农业保证机制不配套导致的。
3.1农业保障救助体系与三农发展要求不匹配。仅仅用农业保险为案例,作为农牧业大省,自然条件复杂,青海省每年受灾农作物占了三分之一,但是不常有限制,获得的农业保险金额远远不够受灾的份额,农民因此有浓烈的贷款愿望,可是又存在着害怕贷款的心理。3.2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配套。随着农业加快脚步,建设农业更需要政府和银行之间的支持和配合。怎样把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个地方财政投人到无限的农村建设当中成了一个大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的落后造成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之间的不适应。
二、强化金融,支持三农的政策建议
1、完善支持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1.1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三农政策建议的关键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要重新树立坚持为农村的工作观念,,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主力军的作用,完善人治落实责任。
1.2农业银行明确贷款比例和贷款的范围。在国家的政策下,各个银行应有责任在农村进行重点投资,以扶持农业发展,帮助农村现代化建设。适当加长中长期农业贷款的比重来扩宽农业的集资渠道。
1.3扩充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功能。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其地位就需要改变农业发展的经营定位,走适合农业发展的信贷业务。在政府和科技的有利投人下可以通过农业发行来开辟资金来源,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农业比较优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满足三农经济发展资金的需求,完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
2.1适当提高农业贷款授信额度,满足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为了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一致,所以因户致宜来调整贷款长度期限是满足农市场需求的要求。
2.2实行适度城乡差别利率,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中央英航调节机制,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票据市场,调节信贷资金流向,放宽农村机构再现条件,使景荣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
2.3解决贷款抵押困难,创新担保质押机制。克服政府出面代理可能产生的问题,实行民有民主的以民间资金为主的担保机制。
3、增强金融真持三农的信心,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和保证机制。
3.1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撑起的保护伞,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了提高农民积极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补偿农村农村金融无法收回的损失,消除后顾之忧。
3.2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信款投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强农业可发展能力。
屈扬
(陕西省镇巴县农村信用联社7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