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实用3篇)
篇一: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
在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歌曲伴奏编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则成为了一项关键任务。音乐想象力是指学生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所表现出的想象力,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种体现。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首先,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供多种可能性的创作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和弦进行、节奏模式和音色搭配,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创造力,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形象和意境,从而激发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评论和分析,让他们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训练。音乐理论是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因此,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音乐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分析和编配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音乐想象力。
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音乐想象力是一种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创作和演奏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力。
综上所述,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加强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训练以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希望本文能够对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的音乐想象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篇二: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
在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歌曲伴奏编配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而在这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想象力是指学生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种体现。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首先,教师应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编配任务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创造性的编配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进行和声、节奏和音色的设计和组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形象和意境,从而激发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评论和分析,让他们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训练。音乐理论是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因此,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音乐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分析和编配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音乐想象力。
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音乐想象力是一种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创作和演奏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力。
综上所述,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编配任务、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加强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训练以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希望本文能够对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的音乐想象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篇三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内容摘要:钢琴即兴伴奏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技术性课程,为歌曲编配好伴奏则是钢琴即兴伴奏课所面临的难点。文章认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高师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对歌曲编配伴奏的音型、和弦、节奏,以及伴奏织体形式等几个方面的选用,在编配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关键词:高师 歌曲伴奏 编配 想象力 创造力
为歌曲编配伴奏,是高师琴法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每一个高师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不会选择恰当的歌曲伴奏音型而苦恼。针对这种现状,结合高师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以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为目的,分别从“引导学生分析成品乐曲,捕捉伴奏编配核心”和“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帮助学生选配合适的伴奏”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这个现象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是以想象为前提的,是想象的具体反映。在高师的歌曲伴奏编配学习中,想象与创造尤为重要,缺一不可。
学习伴奏编配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和弦、和声等音乐技术理论知识,了解常用的伴奏音型(织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歌曲的音乐内涵,并选择恰当的伴奏来丰富、衬托音乐形象。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笔者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如学生选择的伴奏音型与歌曲形象不符合;伴奏音型变化太多,音乐形象不明确;伴奏音型太单一,全曲呆板、枯燥。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其实,为歌曲编配伴奏本身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以上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依据歌曲旋律、节奏、歌词等正确地分析音乐内容,缺乏足够的想象而造成的。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编配伴奏提供生动的艺术形象。
一、分析成品乐曲,捕捉其伴奏编配的核心,培养学生想象力
分析成品乐曲的音乐形象,是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前提。从音乐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知道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从音乐结构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知道曲式、和声、调性以及体裁、形式等。无论是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还是局部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分析之上,没有对作品具体、细致、准确的分析,即兴伴奏是不能达到更好的烘托旋律的作用的。[1]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乐曲,可以在教学中将一些优秀的成品乐曲先作分析,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领悟伴奏编配的核心,使学生体会到伴奏编配的乐趣,学会伴奏编配的方法。下面,笔者以《瑶族舞曲》为例来作进一步说明。
《瑶族舞曲》是一首优美欢快的瑶族民间舞曲。为了突出舞曲的特点,乐曲的伴奏织体节奏明快,富有舞蹈的韵律感。从全曲分布上看,可分A、B 、A三个部分,是带完全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谱例1:《瑶族舞曲》A部
A部中速,前8小节旋律舒展、流畅、平稳,表现了人们随着舞曲翩翩起舞的景象。为了衬托这一内容,伴奏采用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强拍上用一个长音拉长节奏,弱拍上用两个和声音程予以支撑 () ,这样可以突出民族舞蹈的节奏特点。另外,强拍上的长音音区很低,听起来深沉而悠长,仿佛是天地间的回音,表现出瑶族舞蹈的古朴和粗犷。弱拍双音的八分重复与强拍在音区上、音长上形成对比,使音乐律动感大大增强,形象地勾勒出舞姿的曼妙。这时,可以启发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想象瑶族人们悠远而艰辛的生活历程以及瑶族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进行到A部分的后8小节,旋律密度加强,音距拉长,这时音乐的情绪变得热烈起来,伴奏的强拍用双音取代,节奏感及其伴奏力度得到了增强,并与旋律相互衬托。
谱例2:《瑶族舞曲》B部
舞曲B部分速度稍快。前8小节旋律起伏较大,音距时疏时密,疏的地方常伴有大跳,密的地方节奏紧凑,显然,此处是全曲的高潮。为了烘托气氛,伴奏采用模仿具有民族特色击鼓节奏的五度和声音程(),弱起、强起和长音、休止对比并置的节奏与悦耳、协和的五度音程相统一,使这一伴奏音型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纯五度音程在听觉上给人以沉稳的感觉,仿佛鼓声浑厚有力,表现了人们的团结和勇敢。这时,可以尽量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来描绘舞场上种种热闹的场景。B部最后8小节,旋律节奏舒展,以长音为主,显然没有前8小节那么热烈。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舞会高潮过后气氛渐趋平静的场面,这样,伴奏采用琶音式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情绪欢快而抒情,正好弥补了旋律中长音的单调,使乐曲丰满而具有层次感。
由此看来,分析乐曲要结合音乐的标题、旋律、节奏、音距、速度(如果是歌曲,还要结合歌词)等基本因素,并融入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能烘托乐曲情绪和气氛、刻画出乐曲音乐形象的伴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伴奏。
二、 帮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选配合乎音乐形象的伴奏
高师学生将要从事中小学教育,他们所要编配的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歌曲伴奏。篇幅所限,下面笔者就以《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为例,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编配伴奏。
首先,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的标题、歌词、旋律、节奏等结合想象来分析音乐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歌曲中有洋娃娃和小熊这两个音乐形象。用什么样的伴奏音型表现最合适呢?我们知道全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立柱式和弦三种伴奏音型各自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欢快、流畅、抒情;半分解和弦音型活泼、节奏鲜明、富有活力;立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则浑厚有力,连续弹奏有行进的步伐感。显而易见,跳音式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轻盈而跳跃,适合表现洋娃娃这一形象;立柱和弦式伴奏音型显得浑厚有力,更适合表现小熊这一形象。
接下来的工作是不是就要将伴奏音型按和声编配的方法填入歌曲呢?通常许多学生都会这么做,并认为编配工作到此就结束了。的确,这样的伴奏音型与音乐内容相符合,音乐形象也明确,音型也不单一。然而,伴奏织体的设计能不能使儿歌更加充满童趣,形象刻画更细致生动、更吸引人呢?答案是肯定的,真正的“创造”其实才刚刚开始。
确定伴奏音型后,笔者开始用讲解、举例、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旋律音区上、伴奏节奏上、音型的变化以及伴奏形式上多动脑筋:钢琴的高低音区属于色彩音区,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常表现流水、小鸟、儿童等轻盈、灵巧的音乐形象;低音区则比较沉重、结实、浑厚,常表现老人、笨重的动物、雷声、鼓声等音乐形象或沉痛、怀念、思念等情绪。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就有一段旋律在音区上呈现变化,对它的伴奏,我们在编配设计时能否考虑借鉴呢?
在《瑶族舞曲》第一段的前半部分,伴奏的节奏型设计具有模仿舞步的特点,这里可否用来刻画一下小熊舞姿的笨拙呢?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中,我们能不能试着通过以上各式音型的节奏变化来模仿洋娃娃和小熊的各种动作表现,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鲜明生动呢?
另外,伴奏形式常分为带旋律伴奏和不带旋律伴奏两种。带旋律伴奏,就是一手弹旋律一手弹伴奏的常见形式;不带旋律伴奏则是没有旋律的伴奏,它完全用伴奏音型的节奏来支撑歌曲,是一种纯粹的歌唱伴奏。两种伴奏形式会在音域、音量、节奏等方面使伴奏织体形成较鲜明的对比。省略旋律声部的弹奏后,右手能更多地参加伴奏声部的弹奏,从而使得伴奏织体及效果也起了显著变化:音域拓宽,伴奏声部不再局限于旋律声部的下方而向高音区扩展;音量更大,双手弹奏的和弦重复音使和声效果的丰满性与厚度增加;节奏多样,右手担负和声声部弹奏使织体组织设计上可以更加丰富,更富于表现力。[2]《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篇幅虽然短小,如若能展开想象、挖掘艺术表现力,在伴奏形式上下点功夫,那就更是了不起的创造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生编配的伴奏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的会在音区上下功夫,用低音区旋律表现小熊的笨重,用高音区表现洋娃娃的轻盈;有的则会在伴奏音型、节奏上动脑筋,用琶音式上行跳音表现洋娃娃舞姿的优美、娴熟,用的弱起柱式和弦表现小熊动作的迟钝、忙乱;有的学生干脆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全曲简明精炼,富有节奏感;还有的学生会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简短的一首儿童歌曲更富层次,这样不但丰富了歌曲的旋律,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充满稚趣,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学会借鉴好的、新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学为己用。
谱例3:《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学生编配伴奏举例
综上所述,想象与创造充满了整个再创作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想象的体现。在高师伴奏编配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分析歌曲和乐曲,选择准确的伴奏音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使他们真正具备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实际能力,使他们能运用这种专业技能给每一节音乐课带来欢声笑语。
为歌曲伴奏是高师生音乐学习的重要一课,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在歌曲伴奏中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和声理论、即兴伴奏理论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也不容忽视,还有待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在教学中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渗透,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4。
[2]孙维权,巢志珏。键盘即兴弹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