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制度性安排 拓展区域内市场-新世纪的中日韩经济合作(精选3篇)
篇一:走向制度性安排 拓展区域内市场-新世纪的中日韩经济合作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渐走向制度性安排,并且不断拓展区域内市场。这种合作形式不仅有助于三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日韩三国是亚洲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体,它们分别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一直受到一些限制。
然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渐走向制度性安排。2008年,中日韩三国签署了《中日韩合作三方自由贸易协定(FTA)研究框架协议》,为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奠定了基础。2012年,中日韩三国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这标志着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受益于彼此的互补性。中日韩三国在制造业、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等领域具有竞争力,可以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中日韩三国还可以通过经济合作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
从区域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有助于拓展区域内市场。中日韩三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它们的市场潜力巨大。通过合作,中日韩三国可以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此外,中日韩三国还可以通过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中日韩三国合作可以为亚洲地区提供稳定的市场和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此外,中日韩三国合作还可以为亚洲地区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领力,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总之,走向制度性安排并拓展区域内市场是新世纪中日韩经济合作的重要趋势。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三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日韩三国之间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三国的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篇二:走向制度性安排 拓展区域内市场-新世纪的中日韩经济合作
在新世纪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拓展,走向了制度性安排,并且着眼于拓展区域内市场。这种合作形式对于三国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日韩三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和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一直受到一些限制。
然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渐走向了制度性安排。2008年,中日韩三国签署了《中日韩合作三方自由贸易协定(FTA)研究框架协议》,为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奠定了基础。2012年,中日韩三国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这标志着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具有互补性。三国在制造业、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等领域具有竞争力,可以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中日韩三国还可以通过经济合作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
从区域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有助于拓展区域内市场。三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其市场潜力巨大。通过合作,三国可以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此外,三国还可以通过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三国合作可以为亚洲地区提供稳定的市场和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此外,三国合作还可以为亚洲地区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领力,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总之,走向制度性安排并拓展区域内市场是新世纪中日韩经济合作的重要趋势。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三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日韩三国之间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三国的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走向制度性安排 拓展区域内市场-新世纪的中日韩经济合作 篇三
走向制度性安排 拓展区域内市场-新世纪的中日韩经济合作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两大区域经济体已相继建成并在积极谋求扩张,欧盟将于2003年开始接纳新成员,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将于2005年12月正式启动,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北亚(按地理概念划分,东北亚除中国、日本和韩国外,还应包括蒙古、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从经济活力和市场联系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则构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核心。因此在本文中将东北亚和中、日、韩三国这两个概念等同看待)正面临着来自地区主义的挑战。一、东北亚正逐步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力量
东北亚的经济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和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世纪90年代仍保持了10.7%和5.7%的年均增长率,日本为1.4%。2000年,日本、中国和韩国的GDP分列全球第二、第六和第十三位,三国GDP合计63000亿美元,占全球GDP总和的20%,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EU)所占比例分别为36%和25%。出口方面,2000年东北亚货物出口额达9000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14%(北美自由贸易区占19%,欧盟占35%)。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1990~2000年全球新增的29000亿美元货物出口额中,中、日、韩三国合计占17%,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3%和25%)已相当接近。
东北亚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日本和韩国早已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中国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外向度的提高,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东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2000年,东北亚商船建造量达1550万吨,占全球总建造量的68%;粗钢产量达2.6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3%;汽车产量达15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27%。近年来,IT产品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更为东北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北亚的市场容量正在逐步扩大。根据WTO的统计,2000年东北亚的服务进口额达130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进口总额的13%,同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所占的份额分别为18%和39%。另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和韩国在1980~1998年期间人均私人消费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和6.5%,分列全球第一、二位,日本虽然一直未能摆脱经济衰退,人均私人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2.8%,与欧美等国的水平相当。
东北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储蓄来源之一。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储蓄率高,二是外汇储备多。1999年中国的储蓄率为42%,日本为30%,韩国为34%。高储蓄和高投资曾经是中、日、韩三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但仍保持了连年贸易顺差,截至2002年6月,日本的外汇储备已高达4300亿美元(其中包含日本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的因素)。中国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投资增长受到传统产业生产过剩的制约,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外汇储备从1993年的20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底的2200亿美元。韩国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后,2002年7月外汇储备也已超过1000亿美元。目前,三国外汇储备合计达76
00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和的40%。由于亚洲本地缺乏发达的资本市场,这些储备大部分都流向了欧美地区,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二、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欧和北美
除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短暂下降外,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始终保持增长势头。中国向日本和韩国出口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两国消费者有利,中国和韩国进口日本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满足了两国市场需求。但是,到目前为止,中、日、韩三国仍然以欧美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2000年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占中、日、韩三国出口总额的36%、46%和35%,因此,虽然东北亚的区域内贸易比重已从1990年的11%上升至2000年的20%,但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47%和欧盟的60%相比,这一比例还相当低。
跨国直接投资(FDI)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而中、日、韩三国的相互直接投资明显不足。首先,东北亚在全球投资中的地位并不突出,2000年在全球FDI流出量和流入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4%(如果将香港考虑在内,这两个比重将分别上升至10%和9%,但由于香港主要是起到了一个投资中转站的作用,所以不宜将它看成是一个重要的投资输出方或输入方)和4.6%。欧盟则分别占67.2%和48.6%,美国分别占12.1%和22.1%。日本是东北亚资本输出的主要来源,在1990年占全球FDI流出量的比重曾高达20.5%,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