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儒曹端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经典3篇】
明朝大儒曹端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篇一
曹端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曹端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曹端主张学生要亲自实践,亲自去感受和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和了解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际运用。这一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曹端的教育思想,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其次,曹端提出了“明心见性”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他认为学生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曹端主张学生要通过内心的反思和自我调整,认识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这一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曹端的教育思想,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明朝大儒曹端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出了“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这些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借鉴曹端的教育思想,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
明朝大儒曹端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篇二
曹端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他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培养,提出了“知行合一”、“诗书礼乐”、“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曹端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要通过实践来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经验和知识,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一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曹端的教育思想,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其次,曹端提出了“诗书礼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他认为学生应该注重文化修养,学习诗词和音乐,了解礼仪和乐器。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一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曹端的教育思想,通过人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最后,曹端强调“德育为先”,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这一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曹端的教育思想,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明朝大儒曹端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培养,提出了“知行合一”、“诗书礼乐”、“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借鉴曹端的教育思想,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
明朝大儒曹端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篇三
明朝大儒曹端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范文
摘要:曹端是明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德业并举,德育为先;尊师重教,身教为先;躬行实践,立志为先。曹端的教育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某些论断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曹端;理学;教育;价值
一、曹端的教育思想
(一)德业并举,德育为先
曹端把学习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德行,一类是事业,他提倡德业并举,不能有所偏废。他说:“君子之学,进己之德,修己之业。”但在德与业两者的顺序上,则有先后之分,即道德较之其他学习内容具有优先性。他说:“为学须以孝义切切为务,若一向偏滞词章,深所不取。” 孝义是德育的内容,而词章则属于“业”。曹端不是不重视学业,只是反对“偏滞”词章,“偏滞”就意味着把“业”放在了首位,而弱化了德育,这是所不能允许的,一个“深”字表明了曹端德育为先的坚定态度。曹端要求在小孩子稍能懂事时就要教育他们恭敬尊长。“小儿稍有知识,则教之以恭敬尊长。”在家庭教育中,曹端更是强调德育的优先性。他说:“子孙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传,十六岁人大学,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底于道。”又说:“成家之计,莫先于教子孙为善。”这与我们今天说的“不能成才,先要成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成人”是对人的品质方面的要求。今天的“成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道德、不文明的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不做,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成人”思想是从消极意义上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与古代儒家的“成人”概念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儒家的“成人”是对人很高的要求,它并不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的要求,而是要求人积极地有所为,既要成己,又要成物,成己就是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成物就是要推己及人。曹端这里讲的“为善”实际上就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扩充自己的善根,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是成己;把自己的善心扩大到他人他物身上,这是成物。
曹端为什么如此重视德育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原因。德育为先是儒家的一贯做法。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类,德行排在首位。孔子的学生颜回因德行而名列孔门第一,并不闻其在事业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韩愈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把传道放在首
位。二是现实原因。明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读书人都奔竞于科举道路上,做时文,求功名。那些经师经生只传习经文经注,而不重视德行的传习。曹端不但不否认要读经注,而且要求用心去读,“使之先入其心”,但与这些经师不同的是,曹端认为,文以载道,经书只是寻道的媒介,道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六经,四书,圣心之糟粕也,始当靠之以寻道,终当弃之以寻真。”因此,曹端批评那些经师经生说:“口耳之学,不得于心。枝叶之文,不得其本。此等传习,安足以收放心、养德性而有实用于世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师”之誉的曹端才更加突出德育教育以纠俗世之偏。(二)尊师重教,身教为先
人受生于天地之中,虽禀得太极之至善之理,但终归难免于气禀之偏、私欲之诱或习俗之染,故不能无过,所以需要得到明师的教导和朋友的帮助,从而闻过、知过,最终改过,不断地完善自己。小孩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生而无知则蒙”,当然需要接受教育,“不然,则终愚昧无知而已。”因此,师友在人的一生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曹端强调“为学必先尊师重友”,他说:“苟非性之,而不有明师以教导之,益友以辅责之,则不可得矣,是以君子隆师而取友。”所谓“性之”是指生而知之者,曹端和孔子一样,也认为有生而知者,“人固有生而知之者”。实际上,连孔子都说他自己并非生而知之,那么,尊孔子为圣人的后世还有谁敢说生而知之呢?所谓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理论假设罢了。因此,事实是每个人都必须授受教育。同时,曹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地承担教育别人的任务以“尽吾当然之道”。他说:“恶无不劝,故不弃一人于恶。惟不弃一人于恶,则不有用其爱敬矣。且君子非欲使人爱敬而后为,此亦尽吾当然之道而已,而人之爱敬不期而至焉。”又说:“人有不善,则告之以不善,而且劝其改之可也。”也就是说教育别人并不是教育者专享的权利,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义务。
在当时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官方指定的经、注当然是学习的主要内容,需要师友的传授,但曹端则更强调德育的开导、辅责,他说:“彼生而蒙者,及其长也,有明师以开导之,有益友以辅责之,则可以启其蒙而进于明,道义亦为身之所有而尊贵焉。不然,则终愚昧无知而已。”又说:“人之道义,多由师友开导、辅责之功而得道义有于身之贵且尊,则吾之尊贵,实师友与之耳。”
曹端所生活的明初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因适应科举考试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了“经师易得,人师难逢”的社会现象。经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理解、记诵经注,学做八股文,因此,对经师主要是技术上的要求,品行则在其次。而曹端既然更强调人的德行,那么势必对教育者的身教有很高的要求。他说:“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又说:“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教为先。他说:“古之治家之道,惟以身教为先。为家长者,必先躬行仁义,谨守礼法,以率其下。”“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意。”曹端本人就是身教的典范,他的学生谢琚说他“修己教人,动合礼法。一言一行,皆有规矩。一动一静,尽合准绳”。又说:“先生修己,明善诚身,无所不至,未尝不安舒自得也,手容恭,足容重,头容直,气容肃,此其为人所钦也。”扩大到国家,则君主要注意身教,“天下之本在君,而君正莫不正也。”
(三)躬行实践,立志为先
《明史》本传说曹端“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曹端说:“人之为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又说:“学者以实为贵”。这里的“实”就是儒家所谓的践履、实践。儒家的实践不是主观见之主客观,而是致力于人格境界的提升,是一种道德践履。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则是根本,属德,属内圣,而齐、治、平等属业,属外王,儒家强调内圣,由内圣开出外王。曹端这里的“实”就是指道德践履。他说:“天无不实,寒便是寒,暑便是暑,更不待他恁地。圣人仁便是真个仁,义便是真个义,更无不实处。”很显然,这里的“实”是针对社会上的伪仁伪义而发。他说:“圣人为己之实处,譬如人之饮食,珍羞异馔罗列在前,须是吃得遍方好,吃得不遍又增加得来,亦徒然。今人惟恐不闻,既闻得,写在策子上便了,不解自去着工夫。”古人不怕不闻,怕闻而不能行,而今人却正好相反,惟恐不闻,闻而不能行。曹端认为,为学应该体之于身,见之于行,方为真知。他说:“为学必将圣经贤传字字句句于心上理会,务要体之于身,见之于行,不可只做
一切话说。”又说:“理义之味无穷,必实得于己,而后真知其味之实。不然,亿度之知,非真知也。”
躬行实践的着手处在心,即在心上下功夫,这才是曹端为学之关键。曹端认为圣人可学,圣人主于一心,只要在心上下功夫即可。他说:“盖心为一身之主,即将为三军之主,一身耳目口体,惟心所令,犹大将之旗一麾,而三军坐作进退惟其所令也。私胜则动容周旋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流行,所以用力在勿与不勿之间。自是而反为天理,自是而流为人欲,自是克念为圣,自是罔念为狂。”如何在心上下功夫呢?曹端说:“学者欲去昏惰之病,必以立志为先。”立志就是陆九渊说的“先立乎其大者”。如何“立志”呢?他说:“一诚足以消万伪,一敬足以敌千邪,所谓先立乎其大者,莫切于此。”诚就是真实无妄。敬就是整齐严肃,反观内省。诚、敬是理学家教人的重要方法。
二、曹端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毋庸置疑,曹端建立在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思想必不能摆脱时代的限制而具有种种落后的因素,如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等腐朽落后意识,过分强调为己之学而不注重社会实践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曹端一些教育思想在当时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如反对死读书,主张躬行实践等。他的一些教育思想甚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一贯重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高度重视德育的优先地位。但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的作用,学校的德育并没有取得令人十分满意的成效。近年来,针对市场经济冲击下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出台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这些措施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搞一两次学习活动就能取得什么明显效果的。
中国古代有稳定的德育内容,即仁、义、礼、智、信,古代被合称为“五常”。一提到“五常”,现代人就会想到这是封建糟粕,其实这些如果不与特定的封建内容相联系,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失的东西吗?今天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个类似于仁、义、礼、智、信的相对稳定的德育内容,这对公民道德建设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端要求在儿童稍有知识时就对其进行以孝敬长辈和洒扫应对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今天我们一般只注意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而对儿童的道德启蒙则非常薄弱。现代教育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早年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相反,如果早年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长大以后很难改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儿童的道德启蒙教育,越早越好。
曹端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君主对臣民都要率身垂范、以身作则。儿童最早的启蒙教师一般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儿童视为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以防以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所谓育人无小事,就是指学校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能不谨慎自己的言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积极发挥身教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个人和集体的道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相互学习的风气,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