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5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一
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
公元前484年,鲁国哀公即位,当时的鲁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为了寻求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幸福,哀公决定去拜访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建议。
哀公抵达孔子的住所后,他对孔子说:“孔子,我国家现在处境艰难,国内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些指导和建议。”
孔子微笑着回答道:“公子请坐,我听你说。”
哀公坐下后,他开始描述鲁国的问题:“孔子,我国内部存在着许多的纷争和不和。官员们之间互相争斗,百姓们生活贫困,社会秩序混乱。外部方面,我们遭受了周围敌国的侵略和压迫。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孔子静静地听着,然后用安慰的语气说:“公子,你的问题确实很棘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就能够克服困难。”
哀公有些疑惑地问:“孔子,请问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孔子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公子,我认为解决内部纷争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公正和稳定的政府。你应该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官员,让他们负责处理国家事务。同时,你还应该关注百姓的生活,提供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哀公点点头,表示他明白了孔子的意思。“孔子,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将会按照你的建议去做。但是外部问题怎么解决呢?”
孔子微笑着说:“公子,外部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与周围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遵守国际法律,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确保我们的国土安全。”
哀公感慨地说:“孔子,你的话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将会努力实施你的建议,希望能够使鲁国重新兴盛起来。”
孔子鼓励地说:“公子,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道路,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哀公离开孔子的住所时,心里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相信,只要他能够采纳孔子的建议,并付诸实践,鲁国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来繁荣和幸福。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二
汉朝的文人墨客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强大的朝代。在这个时期,文学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汉朝的文人墨客以司马相如、班固、司马迁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文学形式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有着很高的水平。
司马相如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豪放的诗歌和辩论的才能而闻名于世。他的《子虚赋》被誉为中国古代赋的巅峰之作。
班固是汉朝的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正史。他的作品以其详实的记载和深入的思考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赏。
司马迁是汉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瑰宝。他的作品以其严谨的史料和优美的文笔而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汉朝的文人墨客们不仅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还在哲学、艺术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创作。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了汉朝的时代特点和精神风貌。
汉朝的文人墨客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的文人墨客们广泛借鉴和学习,为后世的文学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朝的文人墨客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地研究和欣赏。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人们了解和感受汉朝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朝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这个伟大朝代的魅力和风采。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1]慎,不妄交游.……周文与语,奇之,以徽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
作 者:涂德元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中学 刊 名: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英文刊名: SCHOOL GARDEN OF CHINESE 年,卷(期): 20xx ""(7) 分类号: 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2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
D.何苦而不平 苦:劳苦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为现代汉语。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A
4.(1)我和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2)你太不聪明了(或:“你简直太愚蠢了”)!(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四
文言文阅读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①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__
②固不可彻 彻________
③虎亦寻卒去 去________
④而不惧之人 惧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以君之力
B.投诸渤海之尾
C.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D.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5、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苦于②通③离开④害怕
2、C
3、①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②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4、B
5、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五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称:称呼
B.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 言:字
C.盖将解惑于里人 解:解除
D.知信乎古 信:相信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请予言以为赠 赵亦盛设兵以待
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4.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2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以 合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2分)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参考答案:
22. A(称赞)
23.C(A陈述/判断;B把/来;C取独;D却/并且)
24.D(意境含蓄,见原文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25.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3分)
26.(1)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
(2)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
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并获得正确的东西。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