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毕业论文范文【优质6篇】
老师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探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并分析其对于教师个人和教育事业的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自我成长、专业发展和职业晋升三个方面。自我成长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包括自我认知、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学科知识和教育技术等方面。职业晋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包括职位晋升、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和改善职业晋升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教师职业发展,自我成长,专业发展,职业晋升,建议
引言: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职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职业发展不仅关乎个体教师的发展,也关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文: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自我成长、专业发展和职业晋升三个方面。
自我成长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只有通过自我成长,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此外,教师还需要持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保持与时俱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职业晋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教师通过职位晋升、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职业晋升,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同时还需要关注自己的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
结论: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包括自我成长、专业发展和职业晋升三个方面。自我成长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职业晋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和改善职业晋升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三. (2020). 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
2. 李四, 王五. (2019). 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教育研究, (2), 50-55.
老师毕业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并分析其对于教师个人和教育事业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挑战主要包括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职业压力的增加和教育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然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包括教育改革的推动、职业发展机会的拓展和教育资源的优化等方面。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包括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加强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
关键词:教师职业发展,挑战,机遇,建议
引言: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文: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挑战主要包括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职业压力的增加和教育政策的调整等方面。
教育环境的变化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育环境的变化也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教师职业压力的增加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另一个挑战。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教师需要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评价等多重压力。然而,教师职业压力的增加也带来了机遇,通过适当的压力管理和自我调节,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
教育政策的调整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另一个挑战。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政策要求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政策的调整也为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渠道。
结论: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挑战包括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职业压力的增加和教育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然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包括教育改革的推动、职业发展机会的拓展和教育资源的优化等方面。为了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需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加强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张三. (2020). 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J]. 教育研究, (3), 65-70.
2. 李四, 王五. (2019). 教师职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J]. 教师教育研究, (4), 32-37.
老师毕业论文范文 篇三
论文摘要 由于我国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不完善,加上高校毕业生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技巧,因此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频频出现各种法律问题。本文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常出现的法律问题入手,分析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
论文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劳动合同 法律问题 违约金 辞职权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我国90年代对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来国家统一分配改为“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方式,自此高校毕业生实际就逐步进入了普通的劳动力市场,而维系普通劳动力市场中劳资双方关系的当属劳动合同。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签订劳动合同就成为了常态,但由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加上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出现诸多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用人单位,毕业生还有高校的利益。因此,认真检视和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常出现的法律问题
高校毕业生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一来由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彻底,造成了现在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带着国家干部身份;二来对高校毕业生又实行“自主择业”政策,绝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要和非高校毕业生的劳动者一样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由于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因此他们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就会常出现法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混淆就业协议(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就业协议,下同)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一般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的主管部门统一制订。它是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就业计划的依据,是进行毕业生派遣的依据,同时也是进行劳动统计的重要依据。高校派遣毕业生的依据也是就业协议,即学校发给毕业生就业协议(三方协议),分别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执一份。毕业生凭就业协议办理就业报到,户口,档案转移等相关手续。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这与就业协议有着莫大的区别。很多毕业生签了就业协议就认为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等到他们去单位报到上班后,即使用人单位不另外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在意,这隐埋着法律风险。还有,就业协议书是格式化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待遇,福利,工作时间,环境等都不会约定得很详细,有时候用人单位就口头承诺,而毕业生就信以为真,没有把这些承诺固定在劳动合同条文中,同样也留下了法律风险。
(二)用人单位滥用实习期与试用期
实习期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期间,一般是3—6个月不等,这属于学校的正常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这时候的大学生并非合格的劳动者。而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为了考察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给劳动者一段时间表现的期间,这属于劳动合同期间的一部分。由于实习期属于教学环节一部分,所以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不会按照正式劳动者给予实习生待遇。而由于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期间,所以用人单位必须给予劳动报酬,给予的标准是不低于约定工资的80%或同等岗位最低档工资,并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正是这两者存在在巨大差别,所以很多的企业和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后,要求毕业生能尽快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数月不等),实习期过即进入试用期。甚至有的企业将试用期当实习期用,恶意变相地克扣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侵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误解合同期限与劳动者的辞职权关系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我国的劳动合同分为三大类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在我国实践中,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常态,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般会与用人单位签订3—5年的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毕业生就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果提前离开用人单位就是违约,违约就应当支付违约金,如此一来毕业生在选择是否签约时会出现摇摆不定情况,甚至由于误解而丧失了绝佳的就业机会。殊不知,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有自由的辞职权(试用期提前3天通知,正式期提前30天通知即可),也就是说合同期限与劳动者的辞职权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二、正确认识劳动合同,积极防范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直接明确劳动关系和相关权利义务的协议,正确认识和签订劳动合同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规范的人事关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作为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意识的高校毕业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劳动合同能更好的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正确认识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从法律性质上看,它属于民事合同范畴,遵循主体意思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具体而言,就业协议属于预约民事合同,也即它是约定将来毕业生毕业后愿意到用人单位工作的一种意向,遵循《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效力始于三方签章,终于毕业生到单位报到之时。而劳动合同确定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是从用工之日起算(也就是劳动者报到上班之日),劳动合同遵循的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因此两者在法律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对两者法律性质的混淆最大的问题在于违约金条款。由于就业协议属于民事合同,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签订就业协议时往往有一个补充协议,约定:若毕业生不按时到用人单位报到上班即视为违约,要支付给用人单位违约金方能办理相关手续(违约金数额一般是1—2个月工资)。劳动合同法则规定劳动合同只有下面两种情况能约定违约金:提供专项技术培训并约定服务期和保守商业秘密的竞业限制。除此外规定违约金条款的无效。而如果把就业协议当成劳动合同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存在支付违约金的危险。
(二)正确理解试用期与实习期的区别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约定的一个期限。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的约定有着严格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并且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即为劳动合同期限。实习期是在校生到企业接受实践教学的期限,属于正常教学的一部分,不属于劳动的范畴,在校生不属于合格的劳动者,因此企业可以不给报酬。为避免企业滥用实习期和试用期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最好能在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中明确。
(三)正确认识劳动者辞职权
劳动者有选择就业与就业单位的权利,当然也就有辞职重新选择就业单位的权利。由于《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才施行的,之前的《劳动法》对违约金条款约定规定并不明确,因此很多劳动者认为只要与用人单位约定了合同期限并且约定了违约金条款(甚至没有违约金条款),一旦劳动者跳槽就必须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有着自由的辞职权:试用期提前3日书面通知和非试用期提前30日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如果没有约定违约金条款,辞职后并不需要向用人单位支付任何违约金。因此,劳动者的辞职权与劳动合同期限长短没有任何关系,劳动者想离开用人单位,只需要按规定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即可。因此,高校毕业生认识到这点后,就可以大胆的与心仪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不用担心辞职跳槽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义务,但作为劳动者本身,高校毕业生也必须正确认识与己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在签订劳动合同和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习生的待遇主要以补贴的名目发放,不同行业、企业给付的标准不同,但都不高,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实习补贴。
老师毕业论文范文 篇四
【摘要】 幼儿园组织游戏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幼儿游戏特性的模糊认识和指导方法的不足。通过研究提出自发自主、自由自在、自娱自乐、自觉自愿、自信自豪是幼儿成长进程中显现出的特有的游戏的自主性质。基于这一认识,幼儿园游戏活动应为幼儿游戏提供更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内容、游戏环境材料等要素之间交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 游戏活动 产生 主体性本质 自主性培养 应用策略 引言
游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之中。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游戏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true cultural universal)。这意味着,无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如何,自然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经济生产状况如何,幼儿都会发现时间和材料,生发和开展自己的游戏。当然,他们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由此看来,游戏的发生必然有其内源性。这种内源性不外乎是幼儿的生物性本能所在,或者更为具体和准确的说,是受幼儿生理和心理本质规定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为幼儿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等素质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探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有一定的必要性。
在幼儿的游戏中,一定的意义上,并没有成年人的指导或帮助,就自然存在于他们的世界当中了。在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进行着探索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加深了幼儿的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本论文主要从根据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方面进行展开论述的。
一、游戏的产生与其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
(一) 游戏的产生
1. 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原发性 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 必须存在着两个前提, 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 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 才能适应外界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从而达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 在最初, 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 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 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 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 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 具体地说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 同时, 也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2、人是游戏的主体和客体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自身的机能与游戏的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本质上说,人的身体就是人最早和最自然的玩具。在人对自身的触摸上, 可以说, 人既是游戏的主体, 也是游戏的客体。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系统都可以作为参与游戏或者作为游戏的对象, 由此发挥着认识、发展和锻炼自身机体的作用。 3、感官系统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
在幼儿自发和原发的游戏中,涉及到听觉的比如说“摔泥凹凹”( 把潮湿的泥块揉捏成凹形, 如手掌大小, 摔在地上, 泥块爆裂有声的游戏);关于视觉方面的游戏就更是常见了, 也可以说各种游戏都离不开视觉的参与。比如小时候经常玩的打弹弓, 弹石子等;至于在触觉、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的体验, 在那些捉人游戏、泥塑游戏、倒立、踩高跷、爬树等等游戏活动中都要运用到;味觉和嗅觉的参与在儿童过家家时烧火做“饭”时可以得到实时的体验,这些游戏的出现也都起到了利用和锻炼嗅觉的作用。
4、身体机能方面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 从头到颈, 儿童可以玩顶牛或顶羊;利用脸上的器官, 儿童可以玩“做鬼脸”或者“打鼻子打眼”的游戏; 从肩膀到胳膊、腕部、手掌和手指, 儿童可以玩抬花轿、扳手腕、碰豆豆、捡石子等游戏;从胸腹到后背和腰部, 儿童可以玩翻扁担、背口袋、拔萝卜等游戏;从臀部到大腿、小腿到脚趾, 儿童可以玩梭坡坡( 类似于滑滑梯的游戏)、斗鸡、滚疙瘩( 双臂交叉用双手扣住双脚大拇趾, 身体缩成团, 从松软斜坡上滚下来的游戏)等。因为儿童需要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认识和潜在锻炼。此外, 只要条件允许, 儿童甚至会发现用头发做游戏的乐趣。泰勒·何德兰曾记载了发生于1909 年的“甩辫子游戏”( 时当清末, 男孩子要留一条长辫子。儿童将辫子旋转起来, 互相抽打取乐的游戏)。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我们忘却这些原始、原发、自发的游戏,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现代因素,组合利用,推动新时代游戏在幼儿感官系统和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观演变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游戏”一词在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在游戏被纳入理论研究领域之前,主要是单纯地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能达到自觉地把握游戏的本质,因为没有人去有意识地理性地思考游戏的概念,更多层面上的意义是基于游戏活动与其他活动(主要是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同样社会客观现实问题。它所积淀的这种社会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对游戏进行本质把握的思想背景。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幼儿的本能活动 自19世纪中期开始,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的、理性的尝试探索,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但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还只是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
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 德国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并且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但是他被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所局限,否认了游戏来源的客观现实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和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的游戏准备观点,对当时的游戏本质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忽略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幼儿对于游戏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够走出游戏本能论的窠臼;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干介克提出游戏成熟说,成熟说是当时游戏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他指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表现,开始逐渐摆脱机体本能活动的传统观点。
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把游戏的人和游戏的动物从根本上予以区别,建构和界定作为人的儿童游戏的概念。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出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蕴含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意识倾向;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认为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游戏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有其必然的社会性;黄人颂主编的《学前教育学》中,将幼儿游戏解释为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比以往都要科学的游戏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游戏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向真理靠近,游戏本质观必将向着更加高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游戏与自主性的培养的关系定位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基本表现
1、自主性的含义
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现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 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于个人来说,必须依赖于生活的环境,才能使生存和发展得以保证,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他所生活的环境,而是表现出以自己的行动和方式来改变世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2、自主性游戏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A 幼儿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其中包含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
B 自主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C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
3、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区别
A有人把自主性游戏简单理解为创造性游戏。其实,自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它不是把游戏简单地分为有无自主性,而是强调所有的游戏都应该有自主性,自主性游戏包含所有的游戏;
B 自主性是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充分的发挥、体现,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自由的创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的掌握游戏的进度,把握游戏的环节。在此,教师应注意的是,要充分尊重幼儿,不能因为某个环节不符合教师预备的轨道而加以干涉,这样的做法既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也会使游戏失去本质而不能称作自主性游戏。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特征表现
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 游戏的发起是自发自主的。游戏的发起是幼儿自发的行为,是幼儿的天性使然,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加。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幼儿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订的,而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幼儿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和需要。这样,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幼儿,要玩什么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权利,每个幼儿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各种需要,使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
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幼儿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幼儿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幼儿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对指导的片面理解。
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要使幼儿对游戏活动具有自己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可能,就必须给幼儿提供相应的机会。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此时此地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便抑制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
(一)正确处理自由与规则、自主与指导、愉悦与教育的关系、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
1、自由和规则本身就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自主性,关键要看规则的提出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游戏中的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一定规则约束之上的,自主与规则是同步的。教师根据不同年龄班逐步在游戏活动中对待幼儿“收”、“放”自如;
2、在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幼儿能力的发展;
3、游戏的愉悦和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游戏就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既体验快乐,又获得发展;
4、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因此,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平衡各环节,适时计划游戏、观察游戏、参与游戏、讲评游戏 1、准备游戏的经验。游戏经验的准备包括已有的经验和预先的经验两个部分。教师在计划组织游戏时,必须为幼儿做好相应的材料、时间、空间、经验等条件准备,通过游戏将已获得的生活经验及简单的知识经验进行实践、尝试,更好地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提供锻炼幼儿能力的机会,还可将教育意图及教师期望幼儿达到的行为渗入到游戏中;
2、了解游戏进展情况。观察幼儿的游戏,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确定何时参与幼儿的游戏,。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才能作出有效的指导。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系统的、丰富的经验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3、适时参与,促进游戏发展。教师参与介入游戏的三种方式:平行式、交叉式和垂直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参与介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4、分享游戏体验。游戏讲评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幼儿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要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审美的认知,促进幼儿的语言美游戏,培养幼儿的情感美
1、利用丰富色彩的玩具启发幼儿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刺激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观察和感受力,注意幼儿对于形体和质感的认识;
2、将设计好的语言游戏运用到一日生活中。描绘一次出游,复述一个童话,按一定的角色说话,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问候,友好的语言和准确的表达都能培养幼儿口语的语言美,都能锻炼他们利用美的语言的能力;
3、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游戏中的幼儿所表现的情感是最真挚的,情绪是愉快、稳定和积极的。因此,适当的游戏对幼儿情感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幼儿在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情感世界中健康成长。
结论 游戏概念的变化演绎出游戏本质观的发展进程。在历史上,人类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经历了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从生物性到社会性的演变。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是当代人们尝试确立的新的游戏本质观,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儿童游戏的特征、价值以及在教育实践的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幼儿是在自由活动中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指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因此尊重幼儿自主的活动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基本,游戏原有的自然属性和自己的特色。假使“顺然”被改造了,“契机”被忽略了,幼儿对游戏失去了兴致,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感到茫然,游戏本身具有的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价值也就被异化了。因此,之所以特别强调并提倡开展“自主性”的游戏,是要将游戏中蕴含的顺然与契机交还给游戏,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清楚认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引导幼儿自主发展策略,是本文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楠楠.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才智,2003(03):105.
[2]张洁清.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教育探索,2001(10):108.
[3]杨静.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与指导策略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叶青.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浅谈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性.青春岁月.2013(4).
[5]张静.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学周刊:(11).
[6]肖玉.幼儿独立性能力培养初探.青年与社会.2012(8).
[5]夏加强,刘颜.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刍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9):33.
[6] 王弟惠 浅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2).
老师毕业论文范文 篇五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交 流、竞争、写作的能力。幼师的学生学习外语,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学素质的培养;又为今后工作的实际 运用储备能量。当前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外语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目前不少的幼儿园陆续开 设了外语课,由于缺少师资,只好到高校去找代教,以高薪聘用外语教师。这些教师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 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由此可见,幼师开设外语课,为幼儿园提供外语师 资,寓外语教学于一日活动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目前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来自全省,外语水平相差悬殊。九三年以前招生时,报考幼师学校的 学生不要求参加外语考试,因此在初中阶段,想报考幼师的学生,在初二时就已经放弃外语学习,把主要精力 放在语文、数学上。九四年招生时,哈尔滨市内的报考幼师的学生要求参加外语考试,而外县、市的大部分地 区还与历年一样,没有参加外语考试,这部分考入幼师的学生,外语基础差,有的只认26个英语字母;一部分 考重点高中的学生落榜到幼师,这一小部分外语基础不错。这就形成了两极分化。所以在教学中,差的学生觉 得听不懂;好的学生认为学得太少,太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学生对学习外语的兴趣来看,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外语是非常有用的,不论是自身的素质提高还是 今后的工作应用都有帮助,故表现积极,愿意学习。但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 有看清当前幼教改革的趋势,认识不到学习外语是势在必行,觉得学习外语毫无用处,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 。加之幼师学校的外语没有统一的教材,所学的外语教材内容与学生今后工作关系不密切。这也是造成学生兴 趣不高,不愿学习的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进行外语教学,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呢?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幼儿园,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和方向 。
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如互相问候、互相介绍、建议、提供帮助、请求帮助、表 达个人喜好等方面的日常用语,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使语言在不断地听、说、模仿、使用中丰富提 高,能使师生的心声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能形成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得高兴的教学氛围。
第三,突出幼师特点:
学生毕业后面向幼儿园,幼儿园外语主要是进行外语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对外语的兴趣,为将来入小学进 一步打基础,初步形成幼儿听说外语的习性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开口”习惯,及初步的听说交往、交流的能 力。因此幼师的学生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学习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向导,不仅要发准四十八个音素,还要记住读 音规则,培养以拼读为基础的自学能力。此外,知识面要宽,掌握大量的词汇量及日常会话,学会掌握在日常 生活和各项活动中使用,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
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经常更新的,在学校中的学习不过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 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既需要一些必要的实际和结论方面的知识,但更需要的是形成能独立去获取知识,运用知 识的能力。这样,他们就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掌握,而是可以迅速,正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并有能力加 以探索、鉴别、分析和引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比掌握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它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迁移作用。
第四,改革教法:
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培养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用语言进行交际的 过程。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或多向活动形式。新大纲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外语教学观念,也就是从 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转向注重培养能力;从强调语言结构的教学转向重视功能的教学;从重视单项技能的培养 转向重视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不能一味采取那种我说你听,我讲你做,我读你跟的 方法,而应该将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组织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让学生在语言的 多向活动中尽可能多听、多说,以确保他们在大量的语言操练中学懂语言并学会交际。将原来的“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教学原则转变为“以听说为主”的教学原则,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经过多种尝试,觉得其中见效最显著的一种方法是“听力理解训练”。即在学习新课以前,先借助录音机 ,听课文的录音带。在学习了生词、词组和了解词义以后,再把课文中难以听清或听懂的地方提示一下,反复 听几遍录音,看同学能听懂多少。然后再讲解课文,学完了再听,让学生再回顾一遍。
另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复述课文,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这样程度较 高的同学有了一个表现的机会,积极性很高。另一些同学听了他们复述后,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并学 会了用不同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方法。还可以根据幼师生特点进行情境教学,也可以进行课文剧表演或对话 等。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一个主要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学习得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生自身不会学习的状况,教师既要考虑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老师毕业论文范文 篇六
【摘 要】幼儿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种,只有做好幼儿教育,才能使得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本文将从三个方向阐述幼儿教育应当注意的重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培养;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笔者经过多年幼教经验,对此从如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分析阐述。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地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间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需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
(一)真实感知细致引导,锻炼孩子耐挫的个性
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家长、教师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儿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事实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幼儿挫折教育其次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我们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变迁。
(二)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幼儿对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炼,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游戏时可设置一些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
(三)树立榜样增强信心,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念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结束语
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置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