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教育论文范文【优选6篇】
审美与教育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审美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教育方式。在学校中进行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施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审美教育、学校、重要性、实施方法、策略
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审美不仅仅是欣赏美的能力,更是一种人文素养和生活品味。因此,在学校中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施方法和策略。
正文:审美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们欣赏、判断和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学会欣赏各种艺术形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在审美领域内的素养和修养。通过学习各种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不同艺术流派和作品,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艺术修养的提升将使学生更加具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其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三,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学会感受和表达对于美的情感。这将使学生更加敏感和细腻,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对待美。
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开设艺术课程、组织艺术活动和参观艺术展览等方式来实现。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艺术创作机会和艺术表演机会。
结论:审美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升自己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情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和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与教育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审美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摘要:审美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并分享一些实施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审美教育、学生、创造力、影响、实施方法、策略
引言:创造力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产生新颖和有价值解决方案的能力。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并分享一些实施方法和策略。
正文:审美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接触美的事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这将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加敏锐和灵活,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第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案。这将使他们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第三,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将为他们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开设艺术课程、组织艺术活动和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等方式来实现。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结论:审美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和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与教育论文范文 篇三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插图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观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这类型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帮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插图教学 有效利用
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穿插很多知识内容,它也能描绘更多文字所表述不清的信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字和插图*分秋色,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突出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还充分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发挥插图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的特征,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机能还很不成熟,这个阶段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课堂学习氛围也会更加活跃有感染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细致观察,学生面对插图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涌现出很多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会更加好奇。通过插图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语文学科的内在魅力,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调动。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利用插图设计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开始环节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观潮》这篇文章,单纯的讲解文字,学生很难对潮水有形象记忆,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插图,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学习,感知器官捕捉到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后期学习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资源教学,将文字和插图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文字和图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字表述过程有很多是抽象、枯燥无味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在教学理解过程中,如果能和插图进行有效配合,这样理解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插图优势,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蒲公英》这篇文章,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观察插图,在赏析插图的过程中升华文本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中的“花托”和“绒球”等词汇。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蒲公英的动态画面,当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插图辅助,而且要准备多媒体教学,增强文本的动态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写形状的词汇想象创新蒲公英各个阶段的状态。最后还要进行感情升华,在理解内容,观察插图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插图的有效教学,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进而能够创造美。
审美能力培养不是教师能够教给学生的,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渗透,对小学生而言,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要逐步提高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不断加以练习,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插图加强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在观察文本插图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进而背诵文本。看图说话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对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我叫神舟号》这篇文章时,文本中有关于人造卫星的插图,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掌握更多天文知识,教师课下可以查找关于天文知识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在课堂中带领学生研究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的插图,将插图的功能发挥出来,让语文阅读学习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课本中的插图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教师一定要合理准确地使用。
五、结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所以,在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要合理巧妙使用课本中的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独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琛.浅谈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J].赤子(上中旬),2015,06:152.
[2]刘增真.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5,28:50-51.
[3]左端银.谈谈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146-147.
[4]张德松.浅谈“课文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113-1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3篇(扩展5)
——浅谈语文教育的特点 (菁选3篇)
审美与教育论文范文 篇四
若把东方艺术比作精美的面包,西方的不过是面包屑罢了。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尊重学生的观点,学会用学生视角、眼光来看中国画这门艺术,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同样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加以鼓励。中国画的精美和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相信除了对学生视觉是一个冲击之外,更会对学生的心灵引起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性格情操的目的。
作为小学生,学习往往以兴趣为导向,通过欣赏课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把兴趣变成爱好,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喜欢,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步入这座历经几千年洗礼的艺术殿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临摹中国画作品。学生在临摹、创作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中国画的美,体验到笔墨在纸面流转的乐趣,体验中国画的意境,就像有名的中国画的“留白”,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留白,而是深入到生活甚至于心灵,人生要留白,一丝净土,却妙趣横生。然次空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就像文学,不着一字,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画多用“留白”,即所谓的“计白当黑”“以无为有”。通俗地说,就是匠心独到地在画面上留以空白。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下去,绘画的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品评,共同讨论中国画的创作和绘画技法。学生在学中画、在画中学,以理论指导绘画,在绘画中验证、领悟绘画理论,能够不断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对中国画的接受到喜欢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向中国画艺术殿堂的纵深进行。这个过程要让学生多看、多学、多练、更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可以举办书画比赛、书画展览,让学生有发挥特长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舞台。比赛的经过是一个激励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比赛的主角,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无穷的美。
艺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贵在感悟。对于中国画而言,草木虫鱼,山石火鸟皆可入画,虫鸣鸟语,晓月残阳皆可入诗。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点。它是中国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中国画的画面效果不像西洋画那样强调立体感和讲究光照方向。而是强调传神。生活即是诗画,诗画亦是生活,从画中感悟人生,就像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就可以感受“君子”的风度,因为他们就代表中国画中的“四君子”在画中他们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高尚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把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相结合,用欣赏艺术之美的眼光去感悟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人生之美。
中国画不仅寄托着画者的雄才大略、放眼天下的志向,或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情怀,也了文人的清高不群、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让我们从欣赏中国画、体验中国画、缔造中国画、感悟中国画,去真切的触摸它,去注目它。一位哲人曾说过:视角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将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完美地融为一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更不能忽略,而中国画教育则是美育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有将中国画这一民族瑰宝发扬光大的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审美与教育论文范文 篇五
美学,即西文里的“Aesthetic”,实际上可以翻译成“审美学”、“感觉学”,它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十八世纪德国的鲍母嘉通首先提出来。它特指人类的感性认识,相对于理性认识的逻辑学。有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因为艺术是美的本质最集中的反映。而在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文学作品占有较大的比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写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中规定文学作品(篇目)一至六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80%,七至九年级不少于70%。文学属于艺术的一部分,当然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而美学研究得出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经验、审美的规律、鉴赏的审美特征等反过来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按照艺术和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知美,也可为我们语文教师借鉴并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如阅读、写作等教学。语文课程被定位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课程总目标中有“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美学中的审美教育,美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此处,我想谈一谈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审美心理活动:
一、对审美客体(文学作品)的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开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是审美主体(学生、教师)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开始,是获得美感的前提。这一阶段的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的优劣、审美心理活动的完整、对文学作品意蕴上的把握等。按美学理论,美感的第一层次:感官上的愉悦,所谓愉目悦耳。于是肯定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是由文字来表现,觉得这些文字怎能做到审美主体的愉目悦耳。我认为这个认识障碍来自两个方面的忽视:一方面,文学作品使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区别于靠视知觉欣赏的图画、雕塑、陈列品和靠听知觉欣赏的故事、歌唱、音乐会等,后者的艺术形象更直观、更具形象性,前者需要审美主体阅读后才能把握其要表现的形象,更需要审美主体的参与。另一方面,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可以发现语言的美,特别是用口读出声的朗诵(非默读)的方式感觉更明显,仅那朗朗读书声就会给人音乐般美的享受,给人感官上的愉悦。
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迈出这审美活动的第一步呢?先要排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懂得字义。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时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词典或注释来解决,并由老师加以考察与指导。
可以采用先默读预习、听录音、教师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通篇文章的大意进行初步地把握。最后,要着重进行朗读活动,通过把握正确的节奏、语调、重音、情感基调等促进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尽量正确地表达出作品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得到发挥,并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愉悦。我感到,忽视语言本身的语文教学是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本应回归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来,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极大兴趣。让“读的过程”成为享受的过程,让“读”为我们迈开对文学作品审美的第一步,这一步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个审美过程的开展与审美活动最终的质量。
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审美活动的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少不了人类所独有的心理要素:联想和想象。审美活动要取得成功,一定要使感知的内容大大超过直观审美对象时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
所谓审美联想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时触景生情,因而想起记忆中其它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其实质是回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记忆中表象的复归。比如,我们读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这段,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为自己买东西或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读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不禁让人联想到有关的影视节目《三国演义》中气势磅礴、硝烟弥漫的古代战争场面;可由“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联想到“要把牢坐穿”的革命烈士,如此等等。可见,在阅读过程中,联想是审美客体调动自己的记忆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联想。有时学生缺少社会经历和对生活的体验,对文中的事物很难产生联想的情况也是会发生的,如学《听潮》,有的学生肯定没见过大海,听过海浪声;学《螳螂》,大城市的学生不少没见过此动物;学《晋祠》,肯定大多数学生老师没去游玩过,此类情况还有很多。那么,老师可以运用情景的创设、多媒体的展示、进行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从而促进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审美联想,激发强烈的审美情感。
所谓审美想象要比审美联想更具自由度,更富创造力,是对记忆中表象的一种创造。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可以使审美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意思是每个人的想象力的差别会导致想象结果的不同。雨果认为:“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老师的责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转化为、再造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这种转化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主要体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需要我们的大脑再创造,如小说《祥林嫂》中祥林嫂的形象,学生想象力的差别创造出来的更是不尽相同,有的倾向于重塑她的外在形象,而有的会更侧重于她的内在性格。
三、审美情感的满足,获得情感的陶冶
四、理性的思考与评价,是美感获得的最高层次
理性的思考与评价,即对文学作品在整体上的意蕴上的把握,起到陶情移性的作用,实现审美理解。钱钟书曾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谈艺录》)审美理解不是以概念的外形独立出现的,它依附于想象思维并灌注在感性思维之中,不作出审美之外的伦理、法律、科学等现实反应,只是对审美对象产生某种审美思考与领悟。它消融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是理性上的愉悦。如杜甫的《石壕吏》最后写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学生不单是从用语方面获得美感效果的,而是最终是用审美理解去感悟把握其悲剧感的,这种共鸣是很难再用语言去表达的,学生在这种悲剧感的强烈体验中鞭笞丑赞颂美,进而在社会与人生中积极追求美,同样取得了愉悦;又如在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能够对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和“我”有明显的美丑评价,从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摒弃对教材内容的烦琐分析,是向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回归,也是要求语文少一点功利主义色彩,而多一些美的发现与感悟能力,增加审美活动的比重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的,也符合学生在语文课里中特有的心理需求。
以上几点是从审美心理活动在阅读中的表现来阐述的,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绝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相互制约的,这也正好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特点;这几点也都显示出审美活动离不开美的本质特征:“愉悦性”。这也为我们如何活跃语文课堂、把握学生语文阅读的规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当然关于审美活动的知识不止这些,还涉及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意向等等概念知识,但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更有利于我们有效地去实践语文课程理念与提高语文的教学实效。
审美与教育论文范文 篇六
一、情境激发情感,培养声乐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在声乐演绎中,调动出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力,去领悟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意境,才能真正的感悟音乐。老师在进行声乐作品教学时,先为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简短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不断的聆听和回想,感知音乐作品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将作品中展现的美感进行不断的深化和理解。每一个声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象,所演绎的情境也各有不同,有抒发离愁之感的忧伤,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不同情境的声乐作品带给听众的感受不同,当真正融入这个情境里,身临其境的体会音乐带给人的忧伤之美,喜悦之美。例如:歌曲《送别》,旋律响起,就带给听众忧伤、离愁的伤感之情,脑中浮现的画面也是夕阳西下,长亭古道送别友人的情景。歌曲《欢乐颂》则是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只要心中充满热情,就能消除一切分歧,大家都能团结成兄弟,真心诚意的相亲相爱。不同的音乐情境,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培养学生多听,多了解更多的声乐作品,更深切的融入音乐的情境里,亲身体验音乐的情感与美感。
二、结合词意,感受声乐的文学美与音乐美
声乐是以语言的表达的音乐形式,声乐可以通过歌词直观的表达出音乐所要体现的情境。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词意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但歌词能让这些形象具有画面性,给人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歌词的描述,眼前就能展现出炊烟袅袅,小河流淌,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丰收富饶的画面。激起学生对丰收在望的田野,充满无比喜悦的心情,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想要为之而歌唱的欲望。歌词的语言所构成的文学性形象,不仅蕴含了文学性也具有音乐性。也就是说,文学与音乐,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审美通感,而且在互相转换过程中,还不断丰富甚至创造着美,所以,在声乐艺术中,词是歌曲的优秀也是歌曲的灵魂,好的歌词能与音乐水乳交融,起到乐心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教声音,同时还要教学生们把握好声乐作品的文学美与音乐美的完美统一。使学生在演唱中更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并表现出来。
三、注重“声”“情”并茂,展现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
声乐属于听觉艺术,审美过程的完成,是从听觉开始,只有演唱者美妙的歌声满足了听总的审美需求,才能是他们对歌声进行联想,想象,从而达到情感审美体验。情感审美是种人心理的反映,声音的美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轻视情感的审美。情感的表达需要力求真实,演唱者要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演唱者的真情实感是演唱情感审美的重要特征。声音是声乐教学的基础,情是声乐美感的优秀,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达到声情并茂,学生才能从声乐教学中学会本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对声乐美学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出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在声乐教学中,不单是使学生的语言清晰、学好呼吸、共鸣达到音质优美,更多的是使学生演唱具有风格鲜明、情感丰富的表达。当然声音是表现具体作品直接媒介,也就意味着不能忽视或排斥声音的作用。相反,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能够使歌唱者把声音处理的更好,而歌唱者的水平也会更完美一些。声音中囊括着感情,感情则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光有“声”的演唱,音乐作品是没有灵魂死物,只有二者相互依托,以“声”表“情”、富“情”于“声”,所演唱出的音乐作品才会生动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影响。在声乐专业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要体现审美教育,不只是指导学生演唱技巧的运用,而是从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告诉学生如何应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去认识歌唱、参与歌唱、融入歌唱。因此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歌唱观念从单纯的声音思维中解脱出来,才能把情感投入到声音中。“情欲信,辞欲巧”,这对歌唱来说,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唱歌既要唱声,更要唱情,歌声动听,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才能唱的感人,扣人心弦。真正传达到传情达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累积声乐鉴赏能力,体会不同风格的声乐美
声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单单只来源于声乐作品的聆听和演唱,生活阅历的体验,也能提高自身对音乐的领悟。一些歌曲能在一瞬间触动人心,不单单是音乐本身的魅力,自身的类似体验更会加速对歌曲的感触,让人为之动容。声乐艺术的审美是一种心理过程及情感表达,是人们通过日积月累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结果。所以声乐审美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仔细观察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里的情景变化,毕竟艺术源于生活,从最根本的地方感受生活艺术的美感,在通过声乐艺术,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表达给听众。要提高声乐鉴赏的审美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将声乐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力和联想力,切身的感受到声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通过对声乐作品的鉴赏的累积,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声乐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感。例如:《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声乐作品,抒发了xxx时期的革命豪情和爱国精神。《茉莉花》、《信天游》、《阿里上的姑娘》等语言淳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声乐作品。声乐作品风格多种多样,有慷慨激昂能激发斗志的,有热情奔放渲染喜悦心情的,也有婉转生动抒发情意的……理解不同风格的歌曲,不仅能提升自身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能为自身的演唱注入情感,给以听众心灵的触动。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的累积,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也能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情感,并从这些情感中感悟音乐,感悟人生。
五、把握审美教育方式,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技巧的训练,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朝朝夕夕的努力,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形成难以更改的弊病,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乐趣和信心。学生的声乐水平各有不同,能驾驭的难度更不可能一致,如果让学生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去唱难度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拼命喊叫外,别无他法。如果不能驾驭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体验歌曲的美感,只能让学生越发感到学习声乐的艰难。而一首力所能及的歌曲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初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歌曲练唱中,将课堂所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转换为实际演唱能力,就会取得练声和练唱融为一体的效果。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就能点燃自己表现美的愿望,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发现:原来自己有能力学好声乐这门课。这种“顿悟”让学生信心大增,在此基础上,及时加大练习的难度,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声乐作为听觉艺术,要想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感受首先需要学会聆听,通过不断的聆听从中获取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作品的声音和倾听别人的声音,并且通过正确的声音概念教学,让学生从音乐语言入手,去积极主动的发现声乐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旋律美进而培养审美意识。学习方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独自聆听声乐作品,独自思考感受冒出的聆听感受。然后可以让学生相互聆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互补不足,及时调整。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处在的困惑,帮助解决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总之,声乐艺术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演唱技巧的教学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而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是声乐艺术的品格体现,也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反映。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一首好的作品总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或寄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出美的种子。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