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分析论文模板及范文(实用6篇)
用药分析论文模板及范文 篇一
标题:药物剂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剂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剂量下的治疗效果差异。通过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和临床数据,我们发现药物剂量的调整与患者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过高或过低的剂量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下降。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药物剂量,治疗效果,调整,临床医生
引言:药物剂量是临床中常见的调整手段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效果。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毒性的增加,而过低的剂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生在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收集了相关研究文献和临床数据。我们将这些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比较不同剂量下的治疗效果差异,并探讨剂量调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结果: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药物剂量的调整与患者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过高或过低的剂量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下降。例如,对于某些药物来说,过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增加,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过低的剂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使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讨论:药物剂量的调整是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药物剂量的调整还需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以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结论:药物剂量对患者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需加强对药物剂量调整的研究,以提高临床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Smith A, et al. The impact of drug dosage on treatment outcomes. J Clin Pharmacol. 2018;38(2):123-135.
2. Johnson B,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drug dosage adjust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J Pharm Pract. 2019;25(4):246-258.
用药分析论文模板及范文 篇二
标题: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药物联合应用下的治疗效果差异。通过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和临床数据,我们发现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因此,在药物联合应用时,临床医生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临床医生
引言:药物联合应用是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治疗效果。然而,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问题。因此,在药物联合应用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收集了相关研究文献和临床数据。我们将这些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比较不同药物联合应用下的治疗效果差异,并探讨不同药物联合应用的优劣势。
结果: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某些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效果。然而,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问题。因此,在药物联合应用时,临床医生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讨论:药物联合应用是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特点,医生应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并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此外,药物联合应用还需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
结论: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并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还需加强对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以提高临床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Brown C, et al. The impact of combination therapy on treatment outcomes. J Clin Pharmacol. 2018;38(2):123-135.
2. Smith D,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drug combination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 Pharm Pract. 2019;25(4):246-258.
用药分析论文模板及范文 篇三
摘要:
目的 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本次以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丽江市人民医院使用上报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病例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不良反应分布情况。结果 106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案例中,涉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占比,第二代占比,第三代占比,且不良反应类型按照发生率高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慎重考虑,合理用药,提升用药安全性,确保治疗效果。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药物; 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为母核,经侧链改造获得半合成抗生素,具有特异性高、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率极高[1,2].此次试验旨在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现将试验结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丽江市人民医院使用上报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病例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为:男性54例,女性52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者77岁,其中0~6岁63例,占比岁18例,占比岁14例,占比;41~65岁6例,占比岁以后5例,占比,全部为静脉用药;病例来源于儿科用药81例、内科12例、外科5例、妇产科4例、口腔科2例、中医科1例、急诊科1例。
方法
此次试验中,治疗方案中涉及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以下几类:(1)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唑林钠、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硫脒
等;(2)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西丁钠、头孢美唑钠等;(3)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匹胺、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等。联合用药的药物有利尿剂、乙醇类药物、铝镁抗酸制剂、氢离子受体拮抗剂等。采集患者的病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结果、治疗方案,以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持续时间、应对方案及效果等。
判定标准
记录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计算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
本次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百分率(%)的形式,两组采用x2检验进行对比,两组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若P<,说明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6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案例中,涉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有26例(),其中注射用头孢唑林钠3例、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10例、注射用头孢硫脒13例;第二代7例(),其中注射用头孢西丁钠4例、注射用头孢美唑钠3例;第三代73例(),其中注射用头孢匹胺38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1例、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8例、注射用头孢他啶5例、注射用头孢噻肟钠1例。此外,不良反应类型按照发生率高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见表1.
表1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各类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显著提升,影响到用药效果,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使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大,威胁到患者的安全[3,4].头孢菌素类药物作为一种临床常用抗生素,是现阶段临床合理用药管控的重点对象,迄今头孢菌素类药物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于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显著,抗菌谱窄,但效果显著;第二代头孢菌素分为酰胺型头孢烯、头霉素两类,前者相较于第一代头孢菌素,抗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更强,后者则对于厌氧菌及需氧菌有着明显抑制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于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均有显著效果,且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使用范围广,且抗菌效果好;第四代头孢菌素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优于第三代,但不如第一代及第二代[5,6].
此次试验中,我们发现在106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案例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占比最高,达,且不良反应类型按照发生率高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综上所述: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慎重考虑,合理用药,提升用药安全性,确保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 范宝川。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合理用药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9):140-141.[2] 于莹莹,李少辉,崔爱丽,等。头孢菌素类药物致白细胞降低原因探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37(3):474-476.[3] 刘雅红,张立军,王永超。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2):101-103.[4] 李伟华,张嘉。头孢曲松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998-998.[5] 宋洪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罕见不良反应[J].安徽医药,2005,9(5):389-390.
[6] 高静。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J].饮食保健,2019,6(43):282.
文献来源:张惠仙。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的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6):213.
用药分析论文模板及范文 篇四
【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大量文献,文章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中药治疗药物监测(TDM)发展滞后的现状,对如何借鉴西药TDM开展中药TDM进行了探讨,以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各类中药为突破口,总结归纳了中药TDM的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且在方法中提到无创伤性样品(如尿液、唾液等)的应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药物监测;不良反应
中药治疗药物监测(,中药TDM)是以中医药理论及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其通过各种现代化测试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唾液等)中活性成分及其代谢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多,且随着中草药药动学研究的广泛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要做到合理的使用中药,就必须对其在体内的作用规律进行深刻剖析,因而中药TDM应运而生并成为实现中药用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1中药TDM现状
与西药TDM相比,中药TDM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这些都制约了中药TDM的开展。虽然没有西药TDM中诸如卡马西平[1]、氨茶碱[1]等成熟的监测理论和方法,但近年来大量的中药药动学[2,3]及临床药动学的研究[4]为中药TDM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TDM,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频数,从而将实现中药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根据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可间接的作为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指标[5]这一原理,有人提出,在血药浓度-效应关系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对中药及中成药进行TDM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以活血化淤中药作为突破口,开展中药TDM,且已积累了一些资料,如川芎嗪、阿魏酸、丹参酮、水蛭素等[6]。(2)对毒性大的中药开展TDM,需在对这类中药进行充分的药动学研究基础上,通过设计合理给药方案,扬长避短,开发为高效安全新药,故这类中药的药动学及TDM亟待研究[7]。(3)确立TDM的监测指标,从而进行有效成分的治疗药物监测,在这方面,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对中医90%以上处方应用甘草这一传统习惯,对“中药甘草制剂的TDM”进行了探索[8],提出了以血钾作为其TDM的监测指标,为临床合理使用甘草制剂,避免可能造成的醛固酮增多症(尤其与利尿药合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中药TDM的展望
中药TDM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辅助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在实现个体化用药、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中药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即增效减毒。传统的中医以八纲、六经、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为理论,对临床望、闻、问、切资料进行归纳,得出诊断结果是何证,再利用中药对症治疗。这在某种意义上进行了个体化给药,但是要将经验用药推进到科学用药,必需借鉴西医临床药学理论开展中医临床药学,利用客观、合理、可靠的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进行中药TDM,从而制定中药科学的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中药TDM,获得大量治疗学的定量化数据,指导临床科学地辨证施治,解决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特、速、长和显效及其疗效重复性的难题,以带来中医药新的革命。
中药TDM在某种意义上与不良反应事件息息相关,应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11]如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用药因素来开展中药TDM。对于那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如细辛[12]日用量超过20g出现不良反应,马钱子生药服用量达到7g可致死亡[13];中毒症状容易与疾病本身相混淆的药物,如洋地黄毒性反应症状出现时,较难诊断的是因洋地黄用量不足,还是洋地黄中毒引起的[14];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如白芍、熟地本为无毒之品,常人服用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个别病人服后可引起过敏[15];需长期服用的中药及其制剂,如朱砂安神丸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16];在治疗范围内,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双香豆素[17]等都需进行TDM,这些中药已有相应的药动学研究结果,但尚未进行中药TDM,对上述这些中药进行TDM将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判断依据。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降低,若采用常规方法给药易引起不良反应或导致中毒,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中药TDM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当有些中药血药浓度与效应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临床用药已达最大剂量尚不见疗效时,应对这些中药开展中药TDM研究,将成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开展中药TDM,目前样本的选择与西药TDM一样主要采用血液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即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分析实验数据并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但测定的血药浓度是药物总浓度,不能代表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药物浓度,且存在采样时对患者造成反复多次的针刺创伤等弊端。而非创伤性采集的样品,如尿液、唾液、毛发等各有其不同的优点,其中唾液样品几乎不含蛋白,唾液中的药物浓度可直接反映血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对采样者(患者)可避免采血带来的弊端,在西药TDM领域中,唾液药动学是研究的前沿,也可以应用在中药TDM研究中。另外先进的现代分析仪器、技术和方便、快捷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可行的条件,进而将更加促进中药TDM的发展,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药TDM刚刚起步,随着进入个体化用药的时代,运用中医学理论,使中药密切结合临床,在人体内发挥最大、最合理的防治疾病效能,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探讨其有关的作用机理,开展我国独特的中药治疗药物监测,对阐明和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质控,推动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并最终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香兰.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与应用[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33.
[2]李大平.双黄连粉针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391.
[3]何心,石春伟,张兰平,等.双黄连粉针中绿原酸在大白鼠中的药物动力学[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8,7(3):134.
[4]韩立炜,任天池.中药有效成分药物动力学国内研究最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9):16.
[5]郭立玮.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
[6]韩国柱.中药现代化中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J].中草药,1999,30(增刊):25.
[7]刘昌孝.实用药物动力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0:274.
[8]王又红、陈天朝、潘灏白.借鉴西医临床药学经验开展中医临床药学[J].中国药事,1997,11(4):269.
[9]郭立玮.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9.
[10]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0.
[11]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94.
[12]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189.
[13]徐红欣.中药马钱子的毒性反应与防治[J].中医药信息,2005,5:87.
[14]杨凤彬,张晓影,何向慧.洋地黄毒性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1999,7:59.
[15]徐金艳.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中医中药,2006,3(11):121.
[16]李德秀.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803.
[17]韩国柱.中草药药代动力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9.
用药分析论文模板及范文 篇五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1500例本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824例,女676例,年龄7~62岁,平均年龄(±)岁,住院时间3~19d,平均住院时间(±)d。130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生素药物。
选取150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内科病例890份,外科病例610份,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等标准,对抗生素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联合用药、用药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结果
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
1500例患者中,1303例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使用率为,其中外科抗生素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内科,用药目的主要为预防性用药(),抗生素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用药(),1303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只有按实验室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药物。
抗生素药物不合理应用表现
在1303例患者病历中,410例存在抗生素用药不合理,占,主要是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指征不明及用药剂量不合理等
3讨论
抗生素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其种类多、用量大,包括抗真菌药、抗生素及抗结核药等。近年来研究显示,我国抗生素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现象,尤其在基层医院,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本文调查发现,本院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率为,明显高于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50%的标准,这部分患者主要为手术科室和儿科抗生素的预防性用药,表明本院抗生素药物使用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现象。本次调查显示,抗生素联合用药占,其中两联用药为,造成抗生素药物联合用药比例较高可能与临床医师对联合用药的指征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原因未完全掌握有关,本院仍有部分外科医师仍将联合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术后感染的主要措施,联合用药的随意性较大,并常常加大用药剂量,且联合用药中常常未考虑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否相同、药物的毒性是否存在叠加等;此外,本院无论手术或内科患者,均存在预防性用药现象,预防性抗生素用药比例为,远高于治疗性用药的,临床医师抗生素用药目的不明确,往往仅凭经验用药,在尚未得到实验室细菌培养和药敏鉴定结果的情况下盲目用药,且部分医师常忽视用药前细菌培养,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和药源性疾病增加,给患者的后续治疗带来诸多麻烦。为减少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用药,可采取以下措施以规范临床用药:①加强医院对抗生素药物应用的领导,成立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小组,形成抗生素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②加强对全院医师的培训,提高认识,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用药,规范预防性用药;③加大抗生素药物临床用药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在全院临床医师中进行抗生素药物医嘱及处方的专项点评工作。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尚存在抗生素药物使用不规范现象,加强抗生素药物临床合理性用药的监督、管理、培训,促进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以减少临床耐药菌的产生及控制院内感染。
用药分析论文模板及范文 篇六
1利尿药
有些利尿药会引起体内的离子钾丢失。它会引起虚弱、乏力、腿脚抽搐等症状。多吃一些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可以缓解钾的丢失,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把含有钾的溶剂或药片与利尿药一起服用来预防缺钾,像阿米洛利、氨苯蝶啶、螺内酯这几类药都具有保钾作用,它们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安体舒通一起使用。有些人在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也有可能得上痛风,但是这种不良反应不常见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利尿药也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控制饮食、合理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只要有医生合理的指导,血糖一般都不会升得太高,但也会有极个别的人出现性功能减退的表现[1]。
2β-受体阻滞剂
醋丁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纳多洛尔、吲哚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会导致失眠、手脚发凉、乏力、抑郁、心率减慢还有哮喘样症状,也有可能引起性功能减退。如果病人有糖尿病同时服用胰岛素,就应该对所出现的症状做密切检测。
3ACEI类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可以引起皮疹、味觉缺失、干咳等。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肾衰。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这种药物偶尔可以引起头晕等症状。
5钙通道阻滞剂
地尔硫卓、尼卡地平、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可以导致心悸、踝关节肿胀、便秘、头痛、头晕,总之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
6α-受体阻滞剂
这些药物能够引起心率增快、头晕以及站立低血压。
7α、β联合受体阻滞剂
用此疗法的病人经常出现站立低血压。
8中枢激动剂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时血压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则会使人有晕厥的感觉。同时也会出现困倦、滞缓、口干、发热、贫血等现象。男患者有时会出现性欲减退。可乐定、胍那苄、胍法辛可以导致严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这些药物严禁快速停药,因为那样会导致血压快速上升并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9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气、腹泻、胃灼热,这些问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改变用药剂量就可以解决。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倾向,这些药物就应该停用。胍那决尔、胍乙啶会导致一些人长期腹泻,如果患者接受长期治疗,这些症状会有所减轻。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在病人站立时降压都过于强烈,以致于有些人会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时感到头重脚轻。如果病人出现上述反应,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缓解的话,就应该减量或者停用一顿。同时有些药物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使用,比如胍乙啶。服用这种药时要避开阳光和人群,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会导致低血压。有些男患者还会出现性功能减退[3]。
10血管扩张剂
肼屈嗪能够引起头痛、眼部周围水肿、心悸还有关节疼痛。一般来说这些症状都不太严重而且这种药很少单独使用。米诺地尔只用于那些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它能导致水钠潴留和毛发增生。
【参考文献】
[1]陈文彬.临床药物治疗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109.
[2]高清芳.临床药师工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35.
[3]顾振纶.心血管药理学新论(药理学新论丛书).军医出版社,2003:66~70.
【论文关键词】降压药物;不良反应
【论文摘要】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α、β联合受体阻滞剂、中枢激动剂、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是临床上常用的几种降压药物。虽然这些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它们也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