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最新3篇)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篇一
《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部展现中国乡村生活的纪录片,通过镜头展示了中国乡村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乡村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纪录片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美丽风景和丰富资源。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美丽的乡村风景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也让我深深地被吸引。同时,乡村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农田和水源。这些资源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其次,纪录片还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现状和问题。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乡村人口流失、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乡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纪录片中,有一位老人说:“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让乡村更美好。”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认识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中国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纪录片还展示了中国乡村的希望和机遇。在纪录片中,有许多乡村的创业者和农民通过创新和努力,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乡村的面貌。他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这些乡村的创业者和农民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也让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通过观看《乡村里的中国》,我对中国乡村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我认识到乡村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中国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篇二
《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乡村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了希望。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中国乡村的变迁和发展,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坚持和努力。
首先,纪录片展示了中国乡村的变迁。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中国乡村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封闭的农村社会到现代化的乡村社区,乡村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改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乡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乡村的变迁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的希望和潜力。
其次,纪录片展示了乡村人民的坚持和努力。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乡村人民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而付出的努力和奉献。他们积极创业、发展农村旅游、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乡村人民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最后,纪录片展示了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相信中国乡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乡村的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乡村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乡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参观、旅游,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观看《乡村里的中国》,我对中国乡村的发展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用心去做,中国乡村一定能够实现振兴和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篇三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里的中国》是中央新影集团20xx年出品、科影节目中心组织制作、着名摄影家焦波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片长99分钟。该片将镜头锁定中国北方极其普通的一座山村――山东淄博沂源县杓峪村,从龙年立春到蛇年春节,真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活轨迹和其中以杜深忠一家为主要人物的村民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变革的时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活与梦想、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并从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影片镜头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立场客观,是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摄制组一行6人从龙年春节开始,历时373天,驻扎在杓峪村进行拍摄。他们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落,自己种菜养鸡,烧火做饭,同村民一道出入作息,成为这个有着186户人家的村庄的第187户,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昨天,应博友焦波老师邀请,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妻子不免心疼:“5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啊?家里油盐酱醋那一样不用钱呢?儿子上学还得交学费呢!”抱怨归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最后,他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村里的联欢会上,并且别人都谢幕下台了,他还坐着那里不动,直到别人催他快走。还有村民之间发生纠纷,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甚至动了手,惊动了派出所,其实就是现场抓拍。整个影片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没有加工的原生态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个创新。这样的作品,老百姓喜欢,爱看。尤其是农村出来的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喜欢真实,淳朴。真实才能体现美。影片中的悲喜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大家随着他们悲伤,随着他们高兴。看着那家徒四壁的屋子,烟熏的变成黑色的墙壁,还有外出打工丢了性命的中年男人的丧事,让人觉得心酸。农村人真的很不易啊!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是被改革浪潮拍上沙滩的小石子。杜深忠语出惊人:“我是农民,但我从来就不爱土地,是无奈!”这话还是第一次听说。是啊,谁不想住高楼、坐小车呢?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劳作不完的黄土地呢?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从春忙到秋,就拿果树来说,从开春的剪枝,到开花后的人工授粉,再到出了果实的纸袋保护,都得爬上高高的`树枝操作,他们已是5、60岁的人了。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去了,可是好不容易到秋天采摘下来红红的苹果,却为推销不出去发愁。在地里搭个棚子,日夜守候,家里人给送饭,直到买家上门,再三砍价,不得不很不情愿的低价出售。辛苦一年的收入顶不上出去打工两个月的工资。再说玉米地,辛苦大半年的玉米棒子让獾子吃了不少,杜深忠的妻子非常心疼,他对也在旁边掰玉米的丈夫说,“你看多可惜呀,下点药把獾子药死吧!”丈夫说“那可不行,獾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动物?咋不保护人嘞?”真让人忍俊不禁。看着这一幕幕场景,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虽然劳作形式不同,但生活水平相当。悲伤和笑声过后,发人深思。
话说回来,敢于把这样的现状、这样的语言搬上银屏的有几人呢?非焦波莫属!他是那片土地的儿子,他心中装着那里的父老乡亲,也愿意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奋斗不止。他的善良、执着、敬业、奉献精神让俺钦佩,俺愿做他的粉丝,他的支持者。同时还要谢谢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这场电影,比美国大片和故事片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每场电影完毕,观众都沉浸其中,不愿离去。焦波老师赶到现场,与观众交流,探讨。他谦逊的倾听观众的意见,和大家畅谈他的创作体会,直到下一场放映的时间到了,大家还边往外走边一直围着说个不停。俺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除了问题,还必须留个合影。这是俺与名人的唯一一次合影。
期待这部记录现状的佳作早日公开发行上映,让国内甚至国际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