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最新6篇】

中庸读后感 篇一

《中庸》是一本古代经典著作,由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曾参所编写而成。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认识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完《中庸》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智慧和哲理所打动,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中庸》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在言行举止中保持适度和均衡。书中提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意味着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能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能过度放纵欲望。只有在适度中求取,才能达到道德和心灵的平衡。

另外,《中庸》还强调了“诚”和“道”的重要性。书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不仅要对他人诚实守信,更要对自己真实坦诚。只有诚实待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道”则是指人生的道路和目标。我们要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更要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真理和道德的高度。

阅读《中庸》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意识到,只有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然而,《中庸》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真理和道德,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同时,《中庸》也提供了一些实践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中庸之道”。例如,书中提到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适时止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定,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总之,《中庸》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哲理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新的思考。我将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书中的智慧,追求“中庸之道”,在平衡和谐中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中庸读后感 篇二

《中庸》这本古代经典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智慧吸引了无数读者。在阅读完《中庸》后,我不禁被其内涵和哲理所震撼,对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也有了新的认识。

《中庸》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在言行举止中保持适度和均衡。书中提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成功,但往往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而《中庸》告诉我们,只有在适度中求取,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另外,《中庸》还强调了“诚”和“道”的重要性。书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句话让我深思。诚实是一种美德,不仅要对他人诚实守信,更要对自己真实坦诚。只有诚实待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道”则是指人生的道路和目标。我们要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更要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真理和道德的高度。

阅读《中庸》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成功,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安宁。只有在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的双重滋养下,我们的人生才能有真正的意义。

同时,《中庸》也提供了一些实践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中庸之道”。例如,书中提到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适时止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定,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总之,《中庸》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哲理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新的思考。我将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书中的智慧,追求“中庸之道”,在平衡和谐中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中庸读后感 篇三

  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冬日里,我拜读了南怀瑾老师撰写的《原本大学微言》。

  这本书,对“大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弱小者,一下子便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有奋斗之力的好少年。

  儿时。牙牙学语的我很想穿越到古代。因为我一直认为,古人学习是十分轻松的,而我们现代人学习压力却十分大。读了此书,我的想法有了180度的大转变:我要好好学习,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努力!我要成为国家栋梁。我要静下心来!然而,如果只是驰骋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的话,那么一切将只会是天方夜谭,所以,我决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思好问,乐于探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宁静而致远”

  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制定目标。人分为一个一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时区,我们一次要做到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是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使得原本十分浮躁的我,现在学会了“静能生慧”“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道理。

  大学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千个字而已,可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无书可及的,让读者能“正知、正见、正人心”,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风光,在字里行间中处处体现,时兴慧解。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社会。现在社会上的人总是十分浮躁、不耐烦、遇到什么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曾经有个姐姐诺诺,因为在学习上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本来天资聪慧的她,最终只能步入二本学校,与心仪的一本学校高中,因为不能静。我希望,大家读这本书能静下来,能有收获!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多多,我愿牵着你的手到这本书中去遨游!

中庸读后感 篇四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刘明祥老师给我们放的翟鸿燊的国学经典讲解视频,当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经见,正思维。原来与《大学》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处的。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一个企业不诚信,那么这个企业也不会兴旺。

中庸读后感 篇五

  这个学期我们老师的晨诵经典篇目是《中庸》,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庸读后感 篇六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种理想人格。“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难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 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后感【实用3篇】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
读后感2018-08-01
儒林外史读后感【实用3篇】

銮铃 读吴伯萧《马》有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优质3篇】

三岁时槐树阴下唱马咿咿呀呀旧桃树新满园姐姐已出嫁夕阳下望銮铃响接马辔客人笑回首确是泪手帕年着新衣雪掩田家三五匹马扬鞭惊鸿凯旋声中鞭炮炸可听谁人马鼻鸣?人散了是乃初春试马然端阳夏披单衣戴斗笠攀河边柳条数...
读后感2016-08-08
銮铃 读吴伯萧《马》有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优质3篇】

五猖会读后感2000字(精简4篇)

五猖会读后感2000字(一)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叫《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看到五猖庙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
读后感2016-07-01
五猖会读后感2000字(精简4篇)

我真感动作文(最新4篇)

我真感动作文(一)当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活因为拥有感动而丰盈。没有嫣然绽放的花朵,就没有四季里宜人的春天;没有心灵的震撼,就没有生命的美丽。生命因感动而美丽。会感动的人不是没有痛苦,只...
读后感2015-08-05
我真感动作文(最新4篇)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优选3篇】

朱自清是一位我很喜爱的作家,在他的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匆匆》。 谁匆匆的走了,谁又匆匆的来,来去匆匆,而带走一切。是时间,是我们宝贵的时间!它逝去时是那么的悄无声息,不知不觉。 它一...
读后感2015-03-08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优选3篇】

一生有你歌词【通用3篇】

一生有你 演唱:水木年华 作曲:卢庚戌 作词:卢庚戌 因为梦见你离开 我从哭泣中醒来 看夜风吹过窗台 你能否感受我的爱 等到老去那一天 你是否还在我身边 看那些誓言谎言 随往事慢慢飘散 多少人曾爱慕你...
读后感2018-04-01
一生有你歌词【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