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案(最新3篇)
前赤壁赋教案 篇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谓是一篇不朽的经典之作。这篇赋文描绘了苏轼在赤壁之战遗址上的游览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和风景的真挚热爱。如何将这篇赋文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呢?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赋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意图和文学风格。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家中的代表人物,其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前赤壁赋》的内涵和价值。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赋文的语言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前赤壁赋》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感悟。通过分析赋文中的语言运用和意象表达,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苏轼笔下的历史风云和人物情感,从而更好地领略其文学魅力。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赋文创作和朗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和表达能力。学生可以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重新演绎《前赤壁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文学之美。此外,通过朗诵赋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总之,《前赤壁赋》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学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其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前赤壁赋教案 篇二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赋,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这篇赋文以苏轼游览赤壁之战遗址为背景,描绘了他对历史风云和人物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情感细腻。如何通过赋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呢?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文本解读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赋文的主题和内涵。《前赤壁赋》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而著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人物情感。通过讲解赋文的背景和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意图和文学思想,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其文学之美。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赋文赏析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前赤壁赋》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而感动人心,其中蕴含着对历史人物和风景的热爱和敬仰。通过赏析赋文中的语言运用和意象表达,可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创作和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可以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重新演绎《前赤壁赋》,从而更好地感受和领会其中的文学之美。此外,通过赋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
总之,《前赤壁赋》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学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其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前赤壁赋教案 篇三
前赤壁赋人教版教案
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苏轼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前赤壁赋人教版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表达的情感,分析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苏轼“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苏轼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ò 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的政治感慨,是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苏轼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 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康靖贤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