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精彩3篇)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篇一

《白杨礼赞》是一部以描写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者是巴金。这部小说以白杨树为象征,讲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伟大。在教学中,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深入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介绍小说背景、作者生平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白杨礼赞》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小说背景和人物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可以让学生分析白杨树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走向,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或者让学生探讨人性的善恶对一个家族命运的影响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的深入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性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希望广大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文精神培养做出更多的贡献。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篇二

《白杨礼赞》是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性。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教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背后的哲理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可以通过讲述小说背景、人物关系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白杨礼赞》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如,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走向,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残酷性;可以让学生分析白杨树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深化思考。比如,可以让学生就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或者可以让学生就人性的善恶对一个家族命运的影响进行探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广泛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的深入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性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希望广大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文精神培养做出更多的贡献。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活动《小瓢虫》教案【优选3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
教案大全2015-09-06
小班数学活动《小瓢虫》教案【优选3篇】

《不求甚解》教案【精彩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掌握驳...
教案大全2017-09-04
《不求甚解》教案【精彩3篇】

《月亮船》教案

活动目标: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体验故事中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2.领略蒲公英所见到的祖国山,感受祖国山河的美。3.了解我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广场。活动准备:1.挂图第7号,故事...
教案大全2017-01-03
《月亮船》教案

《比较面积》大班数学教案(精选3篇)

活动目标: 1、了解面积的几种比较方法。 2、学习用正方形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测量面积,比较面积的大...
教案大全2018-07-01
《比较面积》大班数学教案(精选3篇)

哈罗幼儿音乐教育教案【实用3篇】

小班年龄的幼儿喜欢节奏简单、欢快的音乐,听到欢快的音乐,有些活泼的小班幼儿会随着音乐进行跳舞,即进行简单舞蹈的创编,虽然舞姿不是很优美,但幼儿的热情很高,对自己能够自己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感到很开心,有...
教案大全2012-09-05
哈罗幼儿音乐教育教案【实用3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优秀4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http://xxzx.hgxy.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2813...
教案大全2017-01-0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