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实用6篇)
从军行教案 篇一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军人的坚毅和忠诚,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军人形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军人形象。在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军人在战场上的孤独与坚毅。通过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军人在战争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在诗中,“戍客望还家,思乡心切”表达了军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个体和家庭的影响,以及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和痛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可怕性和毁灭性,进而培养他们珍爱和平的意识。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从军行》的兴趣和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对军人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和人文素养。
总之,《从军行》作为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珍爱和平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从军行教案 篇二
《从军行》是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绘军人的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和家庭的思念之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思考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以及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军人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军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军人在战场上的坚守和忠诚。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激发学生对军人的尊重和理解,培养他们珍爱国家的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在诗中,“戍客望还家,思乡心切”表达了军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个体和家庭的影响,以及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远离战争和暴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朗诵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从军行》的兴趣和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以及对军人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总之,《从军行》作为一首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这首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珍爱和平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从军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 ;乡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出示(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3、感悟诗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
从军行教案 篇四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备课时间: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思考,能联系古诗的描写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古诗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在写字方面,学生已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生字间的间架结构,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2)基于阅读:五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能正确划分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写的环境,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材分析
《从军行》这首古诗选自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写了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家乡。通过描写边塞悲壮、暗淡的景物,衬托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以及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五千仞岳、蓟北、涕泪、衣裳、襄阳”等词语,正确书写“仞、岳、摩、遗、涕、巫”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词,感受王昌龄积极向上的爱国精神。
评价任务
1.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学生能准确读出本课词语:通过观察提醒、老师范写的方法,学生能规范书写“仞 、岳、摩”等生字。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加上动作体会等形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在读中感受王昌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教案 篇五
知识与技能:
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方法与过程: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诗题中加“行”、“歌”、“吟”、“引”都是乐府诗。
2.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指名学生背诵《出塞》)
3.介绍边塞诗。
“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 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运用古诗五步学习法: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我们来自学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
2.学生看老师发的资料,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合作交流,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篇?
(1)学生背诵王昌龄的《出塞》,陆游的《示儿》,再次感受爱国情感。
(2)有感情的背诵《从军行》。
五、作业
1.默写古诗《从军行》。
2.收集其他的爱国诗篇,读一读,背一背。
从军行教案 篇六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
预设:
(1)我喜欢《咏柳》,因为贺知章在诗里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我来背一背吧!
(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
2.展示导入:出示句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谈一谈你的理解?
预设:
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3.同学们,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从军行》。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呢?
(3)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呢?
预设: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练习划分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出示朗读要求:
(1)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3.学习词语: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预设:了解诗中的地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预设:
探究古诗的断句,根据节奏感进行划分标记。
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会有更好的诵读效果。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2.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从军行》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2)小声自读,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和同学分享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3.同桌探究: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有哪些?
预设:
(1)借助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想象画面。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四、感知体会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想象一下 “长云”是怎样的情景呢?
预设:满天都是云。
(2)为什么会“暗”雪山呢?
预设:云朵把雪山都遮挡着隐隐的,暗下来了。
(3)你在这样的意境下想到了什么?
预设:
我想到了戍边的战士们艰苦、孤寂的生活。
我觉得他们肯定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在这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1)“穿金甲”就是把战衣铠甲都磨破了。
(2)预设:
我体会到了戍边时间漫长,边塞荒凉。
我体会到了战事频繁,战斗艰苦。
(3)理解“终不还”的意思吗?
预设:誓死不回家。
(4)战士们这样艰苦为什么“终不还”?他们有着怎样的誓言呢?
预设:保卫边疆,这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重点组织语言说一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预设: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五、交流展示
1.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诗句要传达的情感。听老师分享王昌龄写这首诗前的经历。
预设: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诗里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将你读到的诗中的场景描绘出来,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并随后谈一谈你对诗句的感悟。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七、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