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笔记【实用3篇】

《阿Q正传》教案笔记 篇一

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作者鲁迅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挣扎和无奈。阿Q是一个典型的贱民形象,他不仅在物质上贫困,更在精神上备受压迫和侮辱。本文将从教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教学《阿Q正传》这部小说,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社会现实等议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描写阿Q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痛心和愤怒。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贫富差距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以阿Q这样一个普通农民作为主人公。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阿Q是一个典型的自卑者,他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自怨自艾,却又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极端的自负和傲慢。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分析阿Q的性格转变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弱点和挣扎。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阿Q在小说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讨论阿Q的遭遇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这种不公平现象,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阿Q正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社会现实等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阿Q正传》教案笔记 篇二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一个普通农民阿Q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本文将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探讨《阿Q正传》中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特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

首先,作者鲁迅在《阿Q正传》中采用了自由间接的叙事手法,通过描写阿Q的思想、言行和周围环境,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挣扎和无奈。阿Q是一个典型的自卑者,他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自怨自艾,却又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极端的自负和傲慢。这种叙事手法既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反映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矛盾,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其次,作者通过对阿Q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阿Q是一个充满自卑和傲慢的矛盾体,他在小说中时而表现出悲观颓废的一面,时而又表现出自信自大的一面。作者通过对阿Q的性格转变和命运起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作者通过对阿Q的命运的叙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阿Q在小说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挫折,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更暴露了人性的自私和虚伪。作者通过对阿Q的塑造和命运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挣扎,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命运和性格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作者鲁迅通过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无奈和挣扎的世界,激励人们追求公正和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升华而努力。

《阿Q正传》教案笔记 篇三

《阿Q正传》教案笔记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

  1。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探究学习: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学习: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当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

  探究学习: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所谓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当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相关文章

《小拜年》优秀教案设计【推荐3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拜年》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
教案大全2015-09-09
《小拜年》优秀教案设计【推荐3篇】

幼儿园大班交通文明安全教案【优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交通文明安全教案,希...
教案大全2017-05-09
幼儿园大班交通文明安全教案【优质6篇】

《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精简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活动目标:1、让...
教案大全2018-09-08
《有用的筷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精简3篇)

小学体育教案【精简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体育教案 篇1  学习目标:学会...
教案大全2015-09-09
小学体育教案【精简6篇】

一分钟能干什么教案

一分钟能干什么 教材分析:《一分钟能干什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中的一个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表的时、分、秒。这节课主要通过各...
教案大全2013-08-06
一分钟能干什么教案

小学二年级《乡下孩子》教案(优选3篇)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验、感受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教案大全2017-07-05
小学二年级《乡下孩子》教案(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