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习《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
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3)、移山有什么困难?
(4)、结果怎样?
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三段。(小组讨论)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讥笑,残年:极端鄙视年纪大,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冷言嘲讽(嘲笑,讥讽)
2、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形象?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智叟的形象:目光短浅,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3、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吗?
三、品读课文,文本升华
1.提问: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学生辩论,培养个性
1、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五、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与同桌讨论:你认为你认为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写篇300字的练笔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板书: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4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播放《愚公移山》的录音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平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
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7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习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运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等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愚公移山。
歌曲:愚公移山
歌手: 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简介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 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汝(rǔ)
曾(zēng)
诸(zhū) 箕畚(jī 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 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雍(yōng)
五、翻译文言文
1、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9
一、初识作者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三、课文精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写作技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拓展阅读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六、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8194;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8194;惩:苦于塞:阻塞
3、杂然相许8194;杂然:纷纷许:赞同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8194;曾:连……都8222;8222;损:削减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8194;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6、投诸渤海之尾8194;诸:之于
7、叩石垦壤叩:敲,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194;易:交换节:季节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衡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江阴)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
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君:尊敬。(疑)
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汝:轻视,轻贱的称呼。(笑和止)
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 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 山体庞大;⑵ 工具简陋;
⑶ 劳力不足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10、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板书设计:
愚公妻:献疑。
智叟:反对、嘲笑。
愚公精神:挑战困难,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11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习准备阶段(早自习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到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助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习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习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习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交流预习收获,交换整理预习笔记;
三、展示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注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示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准备展示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示;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
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
1、复述故事
2、了解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3、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整理在预习笔记上。
4、写作特色
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在后面的课本剧中体会)
②语言生动形象
如”跳”既写出了小孩子那种高兴的神态,又侧面写出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说明移山是广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对愚公的讥笑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献疑”说明其妻对愚公的关心和支持。
③对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对比,二者对移山态度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态度的对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写作特色部分,教师应做好相应的预习指导;
也可将研读部分分到六个小组去重点研究,以提高预习的效率。
四、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课本剧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师储备思路:
①人定胜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躬亲实践,莫纸上谈兵;
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习?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习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习)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习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文贵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习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习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