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最新3篇】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名称:探索微生物世界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
3. 了解细菌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
3. 细菌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和细菌标本;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细菌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二、讲授(15分钟)
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教师讲解细菌的结构特征和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细菌。
2. 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教师介绍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及条件,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生命周期。
3. 细菌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教师讲解细菌在人类生活和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细菌培养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细菌的生长过程,加深对细菌的认识。
四、讨论交流(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交流对细菌的认识和看法。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预防细菌感染的意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名称:探索细菌的奥秘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和案例分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谜语引入细菌话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细菌的探索欲望。
二、讲授(15分钟)
1.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教师讲解细菌的结构,介绍细菌的各种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细菌的多样性。
2. 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教师介绍细菌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细菌感染。
3. 实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细菌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了解细菌传播的方式及防治方法。
四、展示交流(15分钟)
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调查结果,并分享自己对细菌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菌对人类的重要性和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 篇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
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