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楚辞渔父(精彩3篇)
抱歉,我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你需要其他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9、楚辞渔父 篇三
9、楚辞渔父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 课程授课教案 № 7
授课日期 :
授课班级 :
课题: 楚辞·渔夫
授课类型 讲授 课时数 2
一、 焦点问题
1、 渔父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
2、 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 背景资料
1、关于作者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直白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与实际的政治环境难以调和。不过,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既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2、关于屈原的作品问题
现存25篇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归于屈原名下当无疑义。
但有部分作品自汉代就存争议。像《远游》《卜居》《渔父》等。
3、屈原与民间节日
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4、关于楚辞
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诗歌样式。也就是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主要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从楚国的乐曲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打破四言诗的传统体制,开创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派也称“骚体”诗。把先秦诗歌推向高峰。
5、楚辞之名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屈原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离骚》。 《诗经》和《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屈原成为中国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奇丽的想象、瑰丽的语言、“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关于骚体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
起于战国时楚国 ,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亦可称为“楚辞体”。
富于忬情成分和浪漫气息。
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六、七言,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7、《楚辞》和《诗经》比较
(1)《楚辞》的篇幅通常都比《诗经》长;(2)《楚辞》的文辞华美,《诗经》的文辞简朴自然。(3)《楚辞》的句式打破《诗经》是四言,使用五六七言,富于变化。(4)《楚辞》多奇思异想和神话色彩,表现了更丰富的情绪和美感,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经》大体局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的范围,少了些浪漫的幻想和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
三、文本内涵解析
1、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
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得那麼深远,表现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渔夫微微一笑,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注:「沧浪之歌」复见於《孟子.离娄》,讲述孔子听孺子唱出沧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诫 弟子,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选择)之道。水清只是清水,水浊仅是浊流,濯缨濯足皆凭自决 ,但这是逆解发挥,若顺取发挥,应是渔父诵歌之意,劝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说「众人皆醉 我独醒」,应有倒过来说「众人皆醒我独醉」之胸襟;由是随波逐浪 ,或能潜移默化,纵无前景,也乐得逍遥(此逍遥自当与个人快乐或缩头乌龟式的安逸 详细分辨)。]
总结:屈原、渔父形象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yùn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2、本文的这种“自设问答”在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1)自设问答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2)采取设为问答的方式,表现自己矛盾的心态。
(3)渔父洒落超脱,全身远害;屈原坚守信念,宁为玉碎。两个鲜明的形象,两种鲜明的人生态度。
3、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展开思想交锋,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四、关于《渔父》的一些争论
1、关于作者的疑问: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将其归入屈原的作品。
今人持不同看法。郭沫若认为《渔父》可能是非常熟悉屈原生活和屈原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2、关于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是实录,还是虚构?
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将之视作真实发生的事情。
宋洪兴祖认为:“《卜居》、《渔父》,皆假设问答以寄意耳。”
五、渔父的文化内涵
渔父和光同尘、不做抗争的主张中,包含了睿智和超脱。
没有世俗的纷扰,保有自己的一份闲适的心情。
比劳心苦志、形容憔悴的屈原来说,渔父形象轻松自由,更能投合文人的胃口。
“渔父”的意象成为触发文人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
诗词:
唐:
高适的“曲岸深潭一山叟sǒu,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渔父歌》); 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tiǎo楼饯别校书叔云》);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宋:
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好事近·渔父词》);(前后写了6首渔父词,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表现晚年闲适生活)
明:
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zūn]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题秋江独钓图》);
绘画: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
古琴曲:《渔樵问答》、《渔歌》、《醉渔唱晚》。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六、庄、屈《渔父》的同异
相同之处:设为问答、形象的思想观念接近,都是老庄道家
不同之处:庄子《渔父》贬儒扬道明显;屈原《渔父》保持了两种对立观念的张力
七、文本风格分析
散句为主,兼备众体(单个句子无所谓整散,许多句子组织在一起就有了整散的区别。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散句则是指结构不同,形式错落的句子。整句和散句是相对的一组概念。)
以对话刻画人物
八、思考与讨论
1、本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更加形象生动,对比更加鲜明。)
2、在屈原的执著与渔父的旷达之间,你更欣赏那一个,理由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
3. 对比《卜居》,看二者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相同之处,都是自设问答,以申己志。渔父形象的
思想观念也比较接近。不同之处,《卜居》着力表现屈原精神的坚贞执著,而《渔父》中的屈原是站在与渔父相对立的立场上的,作品很好地保持了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张力。)
其他:
滥觞,是开创先河的意思,是中性词,既指好的事物的开始,有时也指不好的事物,但是如今由于长期被用错,现在常指“泛滥,滥用”的意思。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也有比喻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卜居”的意思是占卜自己该怎么处世。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屈原的愤慨和不满,歌颂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翻译:
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见(到国王)。(他)竭尽智慧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他)心情烦闷思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净龟壳说:“您有什么赐教的啊?” 屈原说:“我是宁愿忠实诚恳,朴实地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而使自己不会穷困呢?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和富贵者来偷生呢?是宁愿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地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是宁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马呢,还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偷生来保全自己的身躯呢?是宁愿和良马一起呢,还是跟随驽马的足迹呢?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争食呢?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应该何去何从?(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可叹啊沉默吧,谁知道我是廉洁忠贞的呢?” 詹尹便放下蓍草辞谢道:“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