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牧》的教案设计(通用3篇)
《草原放牧》的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草原放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掌握草原放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能够分析草原放牧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能够提出关于草原放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教学内容:
1. 草原放牧的定义和分类。
2. 草原放牧的历史演变。
3. 草原放牧对环境的影响。
4. 草原放牧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5. 草原放牧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草原放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授课:讲解草原放牧的定义、分类和历史演变,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价值。
3. 分组讨论: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讨论草原放牧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4. 展示与总结:每组展示讨论结果,学生互相交流、学习,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 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文献阅读,深入了解草原放牧的相关知识。
6.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评价方式:
1. 学生讨论表现:包括思维深度、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考核:包括书面作业和实地考察报告。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在了解草原放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草原放牧》的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草原放牧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草原放牧的技术要点和规范。
3. 能够分析草原放牧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1. 草原放牧的概念和特点。
2. 草原放牧的技术要点和规范。
3. 草原放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放牧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授课:介绍草原放牧的概念、特点和技术要点,引导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讨论草原放牧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角色模拟草原管理者,进行实际操作和决策,体验管理过程中的挑战和责任。
5. 情景模拟:设置不同情景,让学生自行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望草原放牧的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草原放牧的相关内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草原管理者的工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情景模拟:设置具体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评价方式:
1.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和决策能力。
2. 情景模拟讨论:评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在掌握草原放牧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培养其解决问题和责任意识,为未来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草原放牧》的教案设计 篇三
《草原放牧》的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放牧》的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1、欣赏《草原放牧》
2、舞蹈练习
3、创作活动:蒙古旅游。
教材分析:
《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乐曲一段。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是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情景。E羽调,3/4拍子。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抒发内蒙人们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欢快活泼的音乐情景中,聆听和演唱《快乐的节日》,通过欣赏《草原放牧》,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动人形象。
重点难点:
欣赏《草原放牧》,体会乐曲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画画工具等。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律动教学法。
设计理念: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这就是新课标下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之一。那么,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让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增进感情?本课试图在欣赏过程中探索以感受、体验及教师的有效性提问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导:你们喜欢蒙古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那些辽阔的大草原看看吧!(播放《蒙古人》音乐)
美的音乐,美的声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身临其境。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
3、猜谜:有一句诗叫“犹抱××半遮面”,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媒体出示谜面)
4、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琵琶,并进行评价。
在此我用谜语导入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从感情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
5、画草原放牧的场面。师:你能将刚才所想的画下来吗?背景音乐为《草原放牧》。
6、展示作品。
新课程中强调音乐要让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此我创设情景,在教学中给孩子提供表演和表现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欣赏乐曲深化主题
1、初听,教师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情绪怎样?
2、介绍弹拨乐器琵琶,提问:你知道中国民乐中弹拨乐器还有哪些吗?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实物出示琵琶,加深印象。学生观察,提问:你知道它有哪些特征吗?通过实物观看及课前搜集的有关弹拨乐器的介绍,引导学生说出它的特征。
3、复听乐曲,区分两个主题音乐的不同。
4、分段欣赏,思考两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四人小组通过欣赏解决课后的两个问题
5、再听,教师介绍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师示范,生跟学,并
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6、跟着旋律,哼唱两个主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多次反复的欣赏,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性的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舞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动起来,同时也加深了对乐曲的喜爱。
三、拓展乐曲想象创造
1、创设情境
师:昨天晚上,龙梅和玉荣给我捎了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蒙古做客。你们想去吗?然后用“可怎么去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同桌相互讨论,为“怎么去?”出谋划策。
2、师:我们坐火车去吧!她们为我们准备了好多节目,你们想看吗?
3、欣赏《蒙古人》《青藏高原》。生听,会唱得可以跟唱。
4、多层展示,尽情表现。学生采用唱、画、说的形式在《草原放牧》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新课标提出,应该尊重艺术作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