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优秀3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名称:探究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之美的概念和意义。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自然之美的定义和特点。
2.自然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3.自然之美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4.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然之美的感受。
2.讲解:介绍自然之美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之美。
4.讨论: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自然之美对人类的意义和环境的影响,强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体验式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评价方式:
1.作品评价:评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鼓励他们对自然之美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2.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对他们的态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名称:感悟人生之道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之道的内涵和意义。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教学内容:
1.人生之道的定义和特点。
2.人生之道在生活中的体现。
3.人生之道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4.人生规划和目标设定。
教学过程:
1.导入:以名人名言或诗词为引导,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讲解:介绍人生之道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多样性和美好。
3.分析:分析不同人生观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人生之道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人生之道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挑战。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人生之道的真谛。
3.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人生之道的重点内容。
评价方式:
1.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2.写作评价:要求学生撰写个人感悟或人生规划,评价其对人生之道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篇三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一、预习检测:
1、正字音
选贤与能()睦()鳏()恶()
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有分:-废疾者:
货恶其弃于地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
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展示训练,评价推进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
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六、达标测试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
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5、翻译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