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西湖的绿》教案(优选3篇)
课文《西湖的绿》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西湖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会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西湖的美景。
2. 掌握相关生词和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西湖的绿意。
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西湖的美景。
教学过程:
1. 初步了解西湖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
2. 阅读课文《西湖的绿》,理解作者对西湖景色的描写。
3. 分组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西湖的绿意。
4. 教师总结学生的描述,指导学生优化表达方式。
5. 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西湖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对西湖的印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西湖的自然风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课文《西湖的绿》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西湖的绿》,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描写。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作者对西湖景色的描写。
2. 掌握相关生词和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3. 能够进行文学鉴赏,欣赏课文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文学意义和表达方式。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1. 学习《西湖的绿》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
2. 阅读课文,分析作者的描写手法和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赏析其他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描写,比较不同文人的风格和主题。
5. 带领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模仿古代文人的风格写一篇描写自然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描写,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学感悟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表达。
课文《西湖的绿》教案 篇三
课文《西湖的绿》教案
【教学目标】
⒈ 学会本课5个生字
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⒋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⒈ 准备西湖的教学挂图。
⒉ 让学生查找西湖十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 生字、词教读、讲解
2. 了解课文大意
3.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
二、教学内容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我们先解决课文的文字问题。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词语,并在书上相应地方勾画出来。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分钟,然后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西湖哪几个地方的绿?这些地方的绿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
这变文章有很多生字、词,可能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下面由老师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看课文第一段。课文中说作者九年间来了西湖四次,前三次都没有硕果西湖一句好话,甚至还发议论说:西湖比不上长湖,比不上太湖。这是在抑西湖,后面的内容在赞扬西湖,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先抑后扬。
接下来请看第二段。作者第一句话就说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作者是六月来到西湖的,作者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景象呢?回答:是一片迷蒙。可见这段话是作者总写西湖。它和后面段落是总分关系。下面就应该是作者详细写西湖的景点的绿。
同学们看到第三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作者描写了西湖哪个地方的绿呢?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是在雨中访灵隐。作者写灵隐寺的绿,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道旁的树木、飞来峰上的树木、小径上的青苔、冷泉亭、溪水。作者说雨中访灵隐寺,绿意扑眼而来,感受到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请自学第四段。分别找出秒写的景物,分析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作者写了花港的另一种绿。作者写了满池的荷叶在裙袂飞扬。花港的绿,绿得活泼,作者感受到一种蓬勃生机。
三、家庭作业
1. 查找西湖十景
2. 抄写生字、词3遍
3. 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西湖的绿
总写西湖 一片迷蒙 迥乎不同的印象
雨中访灵隐 绿意扑眼而来 心旷神怡
漫步苏堤
绿阴阴 坚忍不拔花港观鱼 绿得活泼 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