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咏怀古迹》教案【推荐3篇】

杜甫诗《咏怀古迹》教案 篇一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深沉、悲壮著称,被誉为“诗史之宗”。其中,诗作《咏怀古迹》描绘了他游览古迹时的感慨和思考,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深切思考。本文将结合这首诗,设计一堂以《咏怀古迹》为主题的文学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诗歌赏析:学习《咏怀古迹》的内容、结构和意义。

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展开讨论。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迹的景观,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学习诗歌:逐句解读《咏怀古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文学背景:通过讲解唐代文学特点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引导他们思考诗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四、教学评价

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评论《咏怀古迹》的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鼓励积极发言。

3. 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对《咏怀古迹》的相关题目,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样一堂以《咏怀古迹》为主题的文学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杜甫诗《咏怀古迹》教案 篇二

杜甫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浑厚、慷慨悲壮而著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咏怀古迹》的诗,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以这首诗为素材,设计一堂以《咏怀古迹》为主题的文学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咏怀古迹》,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诗歌赏析:学习《咏怀古迹》的内容、结构和意义。

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进行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迹的景观,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学习诗歌:逐句解读《咏怀古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文学背景:通过讲解唐代文学特点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四、教学评价

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评论《咏怀古迹》的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鼓励积极发言。

3. 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对《咏怀古迹》的相关题目,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样一堂以《咏怀古迹》为主题的文学课,可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愿学生在这堂课中领略到杜甫诗歌的魅力,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美。

杜甫诗《咏怀古迹》教案 篇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原创】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作者:罗志辉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本教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上传日期:[2009-02-22]审核发表:[2009-02-23]

罗志辉撰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佩"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满,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管,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2009-02-22 MSN(中国大学网)

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教案颜色范文

小学英语教案颜色范文 第一篇教学目标:1 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打招呼及用This is……向别人介绍身边的人。2 通过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在相应的情景中准确运用以上句型。3 培养学生正确 、自然的模仿...
教案大全2017-01-08
小学英语教案颜色范文

我的妈妈小班教案(经典6篇)

妈妈,是为我们默默付出、伟大的人,我的妈妈小班教案。我的妈妈小班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参考。我的妈妈小班教案一:活动由来:现代家庭子女数不多,每个幼儿都是众人关心、照顾的焦点。正因如此,容易养成幼儿以自我...
教案大全2019-01-04
我的妈妈小班教案(经典6篇)

《泉城》电教教案一等奖(精彩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泉城》电教教案一等奖,欢迎阅读与收藏。一、教材解读:这是...
教案大全2019-03-02
《泉城》电教教案一等奖(精彩3篇)

《〈论语〉》复习教案(优质3篇)

http://blog.sina.com.cn/jmya0213 《〈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文学常识: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
教案大全2016-06-05
《〈论语〉》复习教案(优质3篇)

伤仲永》教案(精彩3篇)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
教案大全2011-05-06
伤仲永》教案(精彩3篇)

王二小课文教案(推荐3篇)

【教学目标】1、认识“王、助、哨”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整个故事;初步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3、学习王二小那种智勇双全、不怕牺牲...
教案大全2015-02-09
王二小课文教案(推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