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设计7【经典3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7 篇一
教案设计: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预计用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理解文章中的主题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导入:通过引入一幅描绘醉翁亭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教学:讲解《醉翁亭记》的作者苏轼及他的背景,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背景故事。
3. 阅读: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一些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思想,讨论文章中的一些意象和象征。
5. 总结: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写读后感或总结文章内容,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让学生对《醉翁亭记》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7 篇二
第二篇内容待续。。。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7 篇三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7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时数:2课时
三 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 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 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 醉翁亭 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 和空间角度:远——近 外——内 的变换层层推进
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
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