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共享【优秀3篇】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共享 篇一
在三年级美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创意手工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立体工艺品。
首先,教师可以准备好一些彩色纸张、剪刀、胶水和一些其他装饰物品,如彩色绒线、珠子等。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将纸张剪成不同形状的条状,并将它们卷曲、折叠或叠放在一起,使其呈现出立体的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设计自己的立体工艺品,如花朵、动物、建筑等。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色彩搭配、形状变化和比例关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手工技巧。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分享创意,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希望学生们在这节课上能够享受到制作的乐趣,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共享 篇二
在三年级美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观赏名画来启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让学生欣赏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并通过绘画实践来体会大师的艺术技巧。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幅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名画,如《夜巴黎》、《星空下的圆舞曲》等,向学生介绍这幅作品的背景故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作,分析其中的色彩运用、线条构图和表现手法,并让他们表达自己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让他们仿照名画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或场景,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善作品。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名画中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学生们在这节课上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情和追求。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共享 篇三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共享)
课题:魔幻的颜色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教具学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做试验(原色调出间色) 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 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 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二、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 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 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三、收拾与整理 四、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三年级第一课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Mondrian.Piet:[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立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抽象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现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能表现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均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现,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现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 and Mrs,Armand P,Bartos收藏。 课题:万花筒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具学具: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三年级上第二课教学参考资料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得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二、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三、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四、课后拓展: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课题:前前后后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