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精选3篇】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
2.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4.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报任安书》进行深入解读。
二、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介绍袁枚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作品背景:讲解《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主题内容:分析《报任安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4.文学特点:探讨《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5.文本解读:对《报任安书》进行逐段解读,分析其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文本,让学生全面了解《报任安书》的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
3.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写作法: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和文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解读《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主题和文学特点。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报任安书》的深层含义和意义。
4.阅读: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解读练习,加深对《报任安书》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阅读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
2.作业评定: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定,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
3.考试测验:通过考试测验检测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背景
《报任安书》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通过对《报任安书》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
2.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4.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报任安书》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内容
1.袁枚简介:介绍袁枚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报任安书》背景:讲解《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主题内容:分析《报任安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4.文学特点:探讨《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5.文本解读:对《报任安书》进行逐段解读,分析其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文本,让学生全面了解《报任安书》的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
3.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写作法: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
五、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阅读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
2.作业评定: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定,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
3.考试测验:通过考试测验检测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篇三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
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