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10课【通用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10课 篇一
课程名称:色彩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认识常见的颜色,并能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2. 能够用不同颜色的颜料进行调色,创作出多彩的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学内容:
1. 讲解常见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
2. 给学生展示不同颜色的颜料,让他们尝试用混合颜色的方法得出新的颜色。
3.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颜料进行调色,创作出自己喜欢的画作。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画作,引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不同的颜色及其特点,让学生认识颜色的魅力。
3. 操作:让学生用颜料进行实际调色操作,创作自己的作品。
4. 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相互欣赏、交流。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和听取他们的表达,了解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程度和创作能力。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口头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延伸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色彩主题的绘画比赛,让他们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邀请专业美术老师或艺术家给学生讲解色彩搭配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10课 篇二
课程名称:线条的表现力
教学目标:
1. 认识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理解线条的表现力。
2.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结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提高他们对线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
1. 讲解线条的基本类型,如直线、曲线、斜线等。
2. 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线条的作用和表现方式。
3. 让学生进行实际绘画操作,通过线条表现物体的轮廓和纹理。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线条表现的作品,引起学生对线条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线条的种类和表现方式,让学生理解线条的表现力。
3. 操作:让学生进行线条绘画实践,练习不同类型线条的运用。
4. 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相互欣赏、交流。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听取他们的描述,评价学生对线条的掌握情况和表现能力。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口头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
延伸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线条实践比赛,让他们展现各自的绘画技巧和创意。还可以邀请专业美术老师或艺术家给学生讲解线条表现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线条的表现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10课 篇三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10课
1、魔幻的颜色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及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学生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可以做一些笔记)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学生调出颜色胡 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收拾与整理 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 Mondrian.Piet:[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立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抽象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现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能表现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的均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现,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现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andMrs,ArmandP,Bartos(收藏) 2、万花筒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3、大人国与小人国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收拾与整理 4.学生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参考资料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俗称小人国,第二部是勃罗廷奈之游,俗称大人国 4、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3.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三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教学参考资料 林间村道 荷兰霍贝玛 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示范作品 5、天然的斑纹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 2.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3.能否总结出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4.能否表现至少一种肌理效果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材料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2.学生准备学具: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可以这样说: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做一些对比,譬如: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 2.发展阶段 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