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师教案设计(精彩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师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掌握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包括加减法、乘法、几何图形等;
2. 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加减法口诀表的掌握、乘法口诀表的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等;
2. 难点:混合运算的综合应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等。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加减法口诀表的学习:通过歌谣、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加减法口诀表;
2. 乘法口诀表的学习:通过唱歌、背诵等方式,巩固学生的乘法口诀表;
3. 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通过拼图、剪纸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区分它们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安排:
1. 第一节课:加减法口诀表的学习,包括口诀的教授、练习和游戏环节;
2. 第二节课:乘法口诀表的学习,通过唱歌、背诵等方式巩固学生的乘法口诀表;
3. 第三节课: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通过拼图、剪纸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区分它们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和反馈:
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册、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师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包括分数、时、钱等;
2.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分数的认识与计算、时钱的学习、整数的运用等;
2. 难点:分数的应用、时钱的综合运用、整数的解题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分数的认识与计算:通过图形、实物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时钱的学习: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时钱的用法和计算方法;
3. 整数的运用: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整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
1. 第一节课:分数的认识与计算,包括分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练习;
2. 第二节课:时钱的学习,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时钱的用法和计算方法;
3. 第三节课:整数的运用,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整数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和反馈:
1. 通过练习册、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师教案设计 篇三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
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