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优秀3篇)

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篇一

在古代军事理论中,有一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地理环境在军事决策中的重要性。而在教育领域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道理,将地利的概念应用到教学设计中。

地利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学环境、资源和条件。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供学生学习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有利于他们的专注和投入。例如,一个充满阳光和绿植的教室会让学生感到愉悦和放松,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另外,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充足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例如,教室是否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图书馆是否提供了丰富的书籍和资料等等。

除了教学环境和资源,地利还包括了教学设计和方法。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使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学科内容适合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谈到地利的概念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吕氏春秋》这部古代典籍。《吕氏春秋》作为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其中提到了“教之道,顺之以利,导之以道”,强调了在教育中利用利益和道德的双重引导,使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上得到全面的培养。这一理念与地利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地利的因素,从教学环境、资源、设计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篇二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除了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我们也应该重视地利的影响。地利在教育领域中可以理解为教学环境、资源和条件,它们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地利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一个整洁明亮、气氛轻松的教室会让学生感到舒适和愉悦,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参与。此外,教室的布局和设施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例如,是否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是否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等等。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充足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资源的充足包括了教材、图书、实验设备等方面,只有这些资源充足,学生才能有更多的学习渠道和途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教学条件的完善则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只有这些条件完善,才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教学设计和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也可以借鉴《吕氏春秋》的教育理念。《吕氏春秋》提出了“教之道,顺之以利,导之以道”的教育原则,强调了在教育中利用利益和道德的双重引导,使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上得到全面的培养。这一理念与地利的概念相契合,都强调了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地利来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环境、资源、条件、设计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篇三

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http://cong-yanli.blog.163.com/blog/#m=0&t=1&c=fks_087064083082080065087083095095092083088071081094083065 教学课题 《吕氏春秋》两则(一) 引婴投江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疏通文义基础上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 理解寓意,懂得随着对象或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酿成大错,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 理解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难点 了解寓言的特点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绿色教育结合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2、作者简介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王孙异人(后改为嬴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的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 词解:   过:经过 有...者:有....(什么样的)人 方:正在,正要 婴儿:这里指小孩 引:牵拉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即使 岂:难道 遽(jù):就,遂     任:处理 悖(bèi):荒谬 2、译文:引婴投江   译文:有个路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小孩想将那小孩丢进江中。小孩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这么做(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他的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了)吗?这样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3.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4.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会酿成大祸。 五、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是主观判断的人 六、布置作业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 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 人问其故 3. 其子岂遽善游哉 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二)充分展开想象,借助描写,用现代汉语扩写。   课后小结 (二)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熟读浅近文言文,通过理解意思,理清层次,来背诵古文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念,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成语故事两则》,大家还记得是哪两个成语吗?(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成语有何特点?(言简意赅,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二、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读文、正音 涉坠遽契惑 2、复述故事大意 三、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 其:他 坠:落、掉 遽:急忙,快 契:同“锲”,刻 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惑:糊涂 2、再读课文 四、学生逐句朗读,译文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实词解释、译文。 教学课题 天时不如地利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掌握基本文言词语、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 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 绿色教育结合点 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齐读课文 (1)正音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2)指导朗读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 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段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段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相关文章

《手捧空花盆的王子》教案(推荐3篇)

活动目标:1、通过观查,讲述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故事。2、积极参与讨论,讲述等活动,知道做人要诚活动准备:1、幼儿有过栽种植物[如在自然角中照顾植物]的经验。2、...
教案大全2012-08-09
《手捧空花盆的王子》教案(推荐3篇)

主题活动走进《西游记》(实用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西游记》的身影吧,借助活动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如何举办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游记主题活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教案大全2012-06-07
主题活动走进《西游记》(实用5篇)

《组歌》教案(优选3篇)

《组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
教案大全2011-07-04
《组歌》教案(优选3篇)

黄山记小学语文教案(优选3篇)

【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
教案大全2012-02-02
黄山记小学语文教案(优选3篇)

《认识物体外部特征》教案设计【经典3篇】

教学内容: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教学分析: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是幼儿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幼儿对物体分类的认知特点和幼儿教育纲要...
教案大全2019-02-02
《认识物体外部特征》教案设计【经典3篇】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懂得鸟...
教案大全2012-08-08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