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最新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一
在历史上,烛之武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他在战争中的勇气和智慧让人刮目相看。而他退秦师的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及相关教案。
故事背景: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他所在的国家正面临着强大的秦师入侵。在一次紧急的军事会议上,国王决定让烛之武带领军队抵抗秦师。虽然烛之武明知敌强我弱,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反而开始制定一个大胆的计划。
故事情节:
烛之武首先安排了一场假装撤退的计谋,让秦师以为我军已经溃败,然后趁机引诱秦师深入我国境内。当秦师进入一个狭窄的峡谷时,烛之武下令在谷口放火,将秦师困在了峡谷内。接着,他派出部队在上方放下大石块,将秦师彻底封锁在峡谷中。最终,秦师无计可施,只能选择投降。
教案设计:
1. 情节分析:让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整个计划,探讨其中的智慧和勇气。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各个角色,体验烛之武制定计划的过程。
3. 创作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挥想象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4. 团队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一个类似烛之武的计划,展示团队合作和智慧。
通过以上的教案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培养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让我们一起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感受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二
烛之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将领,他的勇气和智慧在战争中展现无遗。而他退秦师的故事更是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及相关的教案设计。
故事深层含义: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战争故事,更蕴含着智慧和勇气的力量。烛之武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并没有被打败,反而通过智慧和勇气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最终成功退敌。这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心怀智慧和勇气,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案设计:
1. 深度讨论:让学生围绕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展开深度讨论,探讨其中的智慧和勇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个人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创意表达: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让他们感受智慧和勇气的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以上的教案设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勇气的力量,同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品质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感受智慧和勇气的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说服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古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 2、烛之武说服的技巧以及《左传》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学森吗?对,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就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在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个师呢,他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不仅瓦解了国家的危机,还能化敌为友,这人是谁呢?对了,他就是烛之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板书)(1分20秒) 2、《左传》的介绍及文体常识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86页。我们看到注释1,课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何为“编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说明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发生在僖公三十年。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另外还有国别体,是按不同国家来编写的。如《国语》、《战国策》大家翻到92页,我们在初中也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看注释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发生在齐国。还有一个是纪传体,大家看到88页,里面列举了24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大家联系一下初中学的《陈涉世家》便会明白。其实书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信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和联系。(1分50秒)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擅长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间接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后大家对于《左传》的写作特色会有更深刻的理解。(1分) 3、朗读课文: 现在就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文。晋侯秦伯围郑预备读。(生读)(1分30秒) 需要注意的字音: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越国以鄙(bí)远亡郑以陪(péì)邻 共(gōng)其乏困 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 阙(jué)秦秦伯说(yuè) 杞(qǐ)子 逢(páng)孙 4、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想问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应该怎么停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停顿?军是驻扎的意思,是个动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很好,说明大家预习了。我们回过来看。晋侯、秦伯围攻郑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是因为的意思,其是个代词,代郑国。无礼于晋是个倒装句,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这里的无礼是指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晋文公当初因为国内的政治原因逃亡在外,路经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贰是从属二主的意思。大家看地形图。当时,春秋诸侯国争霸,郑国继从郑庄公死后,国势江河日下。然而,它正处在中原地区的中心位置,一旦晋国、楚国动起手来,倒霉的往往是郑国。因为两头受气,郑国就练圆滑的夹缝生存技巧。就如两年前的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战争前期,楚国实力明显优于晋国,郑国原先是出兵帮助楚国。但后来晋国使用了谋略最终取得了决定性优势,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九次出使晋国,与晋国结盟,但是晋国还是心怀芥蒂,同时也是为了争夺霸权,在两年后再次向郑国发动了战争。(2分50秒) 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 生:晋秦围郑,以及围郑原因和围郑的局势。(板书:晋秦围郑) “春秋无义战”从课文我们得知秦国与郑国并无直接的矛盾和冲突,秦国之所以与晋国联盟就是想从中获利。而且他们并不驻扎在一块,这就为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君埋下了伏笔。郑国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我们接着看第二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注意节奏和情感。(1分)(生读)(20秒)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三个。佚之狐、郑伯、烛之武 佚之狐他说了什么?他的话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大家注意言于郑伯曰,与上一段无礼于晋一样是个介词结构后置,对郑伯说。若是假如的意思。国家危急,佚之狐向郑伯献上献上计谋,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点?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可见他对烛之武非常了解,同时也表现了佚之狐对时事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板书:佚之狐慧眼识才)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从是听从的意思。那烛之武有何反应?辞曰,辞是推辞的意思。烛之武为什么要推辞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谁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很好,大家注意,也和已都是语气词,这里是两个语气词连用。已同矣。烛之武真是比不上人家吗啊?如果真是这样,佚之狐还敢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吗?不是,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一个人才长期被淹没,国家危急了才想起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你说烛之武会没有怨言吗?有。对此,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呢?(2分30秒)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我不能早些任用您,现在情况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啊。 大家注意,这里的是,是个代词,代替前面所说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这是一个判断句式。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判断句,比如说“我是中国人”,常用一个系词“是”来连接。但是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系词,大家可能会误以为“是寡人之过也”这里的“是”就是系词,不对,实际上这里的“是”是个代词。那什么是判断句呢?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里的“为”很像现代汉语的的系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面“为”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因此这不是判断句。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这主要在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古代,判断句的句式有1.……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者,……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3.是……也。“是寡人之过也” 可能同学们一时难以明白,没关系,大家做下笔记,以后我们接触文言文多了,有了语感就能理解了。面对一个小小的养马官的抱怨,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他首先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一方面,国家危难,确实需要烛之武出马,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郑伯胸襟开阔,敢于认错。(板书:郑伯勇于认错)同时,他站在烛之武的角度说,国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呀。其实,烛之武已经七十多岁了,郑国灭亡也不会真对烛之武有什么致命的害处,然而烛之武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答应了下来。这也看出了烛之武艺高人胆大。(板书)其实,牢骚归牢骚,国难当前,爱国之人都不会退缩的。另一方面,作者这样安排剧情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同时,也造成了波澜起伏的效果,引人入胜。这一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板书)(2分20秒) 结语:国难当前,烛之武又是如何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君,化解国家危机的呢?课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试着给烛之武说的话分层次,并且拟个小标题。好,今天的课到这。同学们再见! 5、板书设计: 一、晋秦围郑人物形象:佚之狐慧眼识人才 二、临危受命(主板书)郑伯勇于认错 烛之武艺高人胆大 第二课时 1、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板书)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文章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同学们都知道当时郑国被晋国、秦国围攻,郑国危在旦夕。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烛之武被推到了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身负使命的烛之武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君,化解国家危机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2、 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大家看到第三段,夜缒而出,缒是指把人用绳子绑上,从高处放下放。烛之武要去见秦君,得乘着夜色偷偷地让人从城门把他掉下来,说明了什么? 生:形势很危急 对,也从侧面写出了烛之武为了国家做出的英勇表现。四个字写出了事情经过,点出氛围,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这样凝练的手法是《左传》特色之一。 烛之武见到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之亡矣。既是已经的意思。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假如。以,是介词,拿、用,句子省略了宾语,敢以之烦执事。执事是对对方的尊称,这句话是说,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的话,就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哪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越国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土地当作边邑,您也知道这样很难。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很好,课文的注释也很详细。大家注意,这里的以是连词,表目的。鄙,本来是名词,边邑,现在活用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