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了解声音的特性对于学生的音乐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教案设计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声音的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一、教学目标
1.1. 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1.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1.3. 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
1.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声音现象。
二、教学重点
2.1. 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2.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2.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
2.4. 声音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内容
3.1. 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振动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3.2.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3.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
通过示波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波形,了解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
3.4. 声音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各种声音现象,比如共振、回声等,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四、教学方法
4.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声音的特性,深化对声音的理解;
4.2. 示范法:通过示范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频率振幅的影响;
4.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声音现象的原因和解释,促进思维的发散和深化。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播放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效果,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思考;
5.2. 学习: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方式和频率振幅的影响;
5.3. 操练: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释各种声音现象;
5.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通过这个教案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声音的特性,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为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篇二
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信息传递方式,而了解声音的特性对于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教案设计将围绕声音的特性展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影响。
一、教学目标
1.1. 了解声音的基本定义和产生原理;
1.2. 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1.3. 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
1.4. 能够分析和解释各种声音现象。
二、教学重点
2.1. 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2.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2.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
2.4. 声音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内容
3.1. 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振动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3.2.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3.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
通过示波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波形,了解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
3.4. 声音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各种声音现象,比如共振、回声等,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四、教学方法
4.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声音的特性,深化对声音的理解;
4.2. 示范法:通过示范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频率振幅的影响;
4.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声音现象的原因和解释,促进思维的发散和深化。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播放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效果,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思考;
5.2. 学习: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方式和频率振幅的影响;
5.3. 操练: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释各种声音现象;
5.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通过这个教案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声音的特性,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六、教学小结和反馈延伸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七、板书设计
由多媒体打出。
八、课外拓展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点评:这一节教学设计突出了观察和实验的多种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先以观察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入声音具有高低、强弱等特性,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生活中对声音“高低”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关于音调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认识钢皮尺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引导他们逐步理解音调由振动快慢决定这一本质规律,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实验所不易展示的现象,进一步应用和拓展知识。响度的教学注重对实验设计原理的认识,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播放丰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标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实验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有所侧重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篇四
【课题】
声音的特性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思路及方法运用】
本课是声学中比较重要而且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个概念的区分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物理概念的建立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要避免把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乐器将乐音的这三个特性展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演示实验、师生讨论、学生展示、阅读理解、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从而全方位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探究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乐音的感性认识,产生探究乐趣,在研究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再用来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的意义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会加以区分。
【教学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实验器材】
演示用:手风琴、口琴、竖笛、吉他、单摆
学生实验:个别同学自带乐器
【其他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图】
略
【板书设计】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Hz
次声波人耳听觉范围超声波
20Hz----20000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组织教学:同学们好!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愿在这节课上,大家不但能学到知识,更能收获快乐。
2、手风琴演奏学生随琴声模唱音阶。
(手风琴音域宽,到达高音区后学生难以跟上,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大家为什么跟不上了?(声音太高了)
3、导出课题:对了,声音是有“高、低”的区别的,在物理学里,我们就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千差万别的:小号声高亢嘹亮,双簧管甜美圆滑,小提琴柔和纤细,大提琴低沉浑厚……那么,声音除了音调不同之外,还有哪些基本特性呢?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二、民主导学
1、音调:
(1)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的,我们这里所说的音调指的就是声音的高低(板书)。
(2)为什么有些音高而有些音比较低呢?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a.看一看:拆开手风琴,取出一排簧片,学生观察:有的簧片长,有的簧片短,它的排列很有规律。
b.试一试:用小刀拨动长短不同的簧片,仔细听,发现长的簧片发出的声音低,短簧片发出的声音高。
c.演示:单摆的线越长,摆动得越慢。
d.提示:通过刚才的现象你联想到了什么?
e.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共同概括: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板书)
根据上述经验:手风琴的簧片越长越厚,振动时频率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相反,如果簧片越短越薄,振动时的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就会越高。
(3)验证:其它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也是这个道理吗?
口琴:同手风琴,簧片越长而厚,振动频率越慢,发出的音越低。
竖笛:通过手指堵按不同的音孔改变空气柱的长短,从而发出了高低不同的音。
吉他:要求学生弹几个不同音调的音,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他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呢?(通过弦的长短或粗细以及松紧都行。可以联想其它弦乐器:二胡调弦及演奏过程;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区别等)
概括:管乐器、弦乐器,包括有些打击乐器(如编钟、木琴、架子鼓)都是通过改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来发出不同音调的音的。
(4)示波器:看看音调不同的音的振动情况。(多媒体演示)
(5)拓展:表现力非常丰富的钢琴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它有88个琴键,音域很宽,几乎包含了音乐中使用的所有音。那么,有没有比它的音更高或更低的音呢?
感受:20Hz----20000Hz的纯音(多媒体播放)
老师概括: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音是人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果频率低于20Hz,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就叫超声波,这两种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同时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P20第二、三、四段,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过渡:钢琴的表现力丰富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音调范围广,还由于它的每个音在发声时还有强弱的不同,钢琴刚刚发明问世时它的英文名字叫“PIANOFORTE”,就是强和弱的意思,那么音的强弱区别在物理学里叫什么呢?------响度
2、响度:
(1)响度,即声音的强弱。(板书)
(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a.学生演示:在吉他上用不同的力度拨动同一根琴弦。
b.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师板书后演示口琴上响度不同的音,并告诉学生,在音乐教学以及生活中,人们所说的音量指的就是响度,以加深学生理解。
(3)练习加强:
①一位男低音歌手在放声歌唱,另一位女高音歌手在为他轻声伴唱,他们中的音调高,的响度大。
②有位同学在参加器乐比赛前,先要把二胡两根弦的松紧度调节好,这个过程他是在调节琴弦发出声音的;他演奏时摁着二胡弦的左手在上下不同的位置移动着是在改变声音的,他右手拉弓时非常动情,用力时大时小,这又是在控制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
提出新的问题:拉二胡的同学和另一位弹钢琴的同学演奏了同一支曲子,可观众一听便知道是哪种乐器在演奏,他们是靠什么辨别声音的呢?
3、音色:
(1)游戏:猜乐器(学生现场演奏或多媒体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其他学生辨认)
(2)概括:你能听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不是依靠音调和响度,而是依据另一个声音的特性,那就是“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人的发声器官都有着一定的区别,所以发出的音色就不同。“小沈阳”能模仿其他歌手唱歌就是在模仿他们的音色。电子琴可以调出各种乐器的声音也是靠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实现的。
三、检测导结
1、巩固练习:
2、反馈激励:
3、结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探究了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了声音的三个特性,感受到了多种乐器发出的优美动听的声音,最后就让我们在一段美妙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一下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乐音带给我们的听觉享受吧。
(民乐欣赏)
谢谢大家的合作,祝大家学习进步,再见。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学习重点
:
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什么有关
学习难点
:
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什么有关
学习过程:
一、前奏版: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传播声音的介质包括哪三类?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4、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如何的?
5、什么叫骨传导?
二、启动板:欣赏音乐体会声音的不同,请思考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呢?
三、核心板:
1.音调
实验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实验器材:钢板尺
实验过程:探出不同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钢板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频率
频率单位:
人类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难点】
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新课教学】
活动一:音调(10分钟)
利用2分钟阅读教材3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音调?
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群学交流书中32页演示实验2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频率的大小如何计算?
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
3.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4.声和声音有区别吗?
5.根据小资料的内容回答,哪些动物能发出超声波?哪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哪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哪些能听到次声波?
活动二:响度(10分钟)
阅读教材34--35页响度部分,思考下列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
1.什么是响度?
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3.什么是振幅?
4.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三:音色(10分)
阅读教材3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
1.什么是音色?
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因素:物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三、音色:声音的本来特色。决定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